栏目列表
如何做到从“学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十月份学习材料)
发布时间:2015-10-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庄小芬

如何做到从“学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  

(十月份学习材料)  

一、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及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语文味是什么?自己的园该种什么?语文的特质是什么?独当之任是什么?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作出了明确、响亮的回答,那就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对语文课程孜孜探索的结晶,是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修订版课标最为亮丽的一笔。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这一内涵与理念的重大突破,必将引发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修订版课标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显然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言语能力不可能是讲会、听会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012年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于 717日——18日在河南郑州举行。本次论坛就“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等专题进行研讨、交流,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内涵以及将2011年版课标如何运用于课堂实践等问题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二、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  

1.“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内容。1“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具体说就是,从语言材料看,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从语言结构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法、段法、篇法,而不选择那样的组句构段、谋篇布局;从表达方法看,为什么运用叙述而不是说明,为什么展开议论而不是抒情。等等。(2“学习”用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思悟,甚至进行文学活动的审美性运用。小学生只要求比较准确、通顺即可,不必强求生动,更不必一定要讲修辞。(3“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能,增强学习力,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运用根本。“运用”体现实践性,“运用”才能接地气,服务学习及生活。因为学习、理解、欣赏、评析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当然,对“运用”应作宽泛理解,听说读写实践都是运用,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具体到阅读教学中,获取信息、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分析概括、组织表达、欣赏评价都应属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  

3.“实践”和“综合”性。语文教学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在听说读写中用。特别突出两个环节:一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与特点;二是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言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初探。  

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如何努力摒弃旧有的教学观念,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知识长能力)’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努力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呢?值得我们探讨。或许,我们可以从别人的做法中获得一些思考和启示。  

1.从内容的理解走向“语言的习得”。阅读教学重在课文内容理解,耗时于回答和分析,循着教师设置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不断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得出结论,这种指向于内容理解而非文本语言的阅读教学,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十分重视学生语言习得,他教的课,总是在阅读中有机、灵活地结合语言训练。  

案例一:教学《中彩那天》第一、二自然段教学(贾志敏)  

课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贾老师瞄准学习语文的目标,遵循学语文的规律。一是读,二是复述训练。他先指导读好这两段课文,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读好母亲安慰一家人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又指名四位学生背诵,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反复读,反复纠正中,所有的感悟体会都在“读得好“里头。母亲的话读熟记住了,比什么都重要。   

接着,出示“拮据”、 “梦寐以求”和一辆玩具汽车,请学生按顺序用这些词说说两段话的意思。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家很拮据,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贾老师再把汽车模型放到拮据梦寐以求两个词的中间:生:“虽然我家很拮据,但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  

再交换拮据梦寐以求的位置:现在谁会说?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父亲梦寐以求的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我家很拮据……”  

最后还在拮据后加一个,示意学生继续说。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父亲梦寐以求的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我家很拮据,这怎么可能呢?”  

贾老师对有关理解内容的问题一个不提,然而,从学生的表达看出,不但理解课文内容水到渠成,而且积累、内化了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会熟练地运用,还概括两段话的主要内容。  

这个案例赋予语言教学活力,又有应用的高度,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以此得到启示,阅读教学完全可以改变思路,从重理解内容,转换成利用文本,以读熟为基础,通过语言转述、重组、改换等运用方式,巧妙地把学生从“千万次问”中解脱出来,从而在活学活用中,体悟语言情趣,深化阅读理解。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哪吒闹海》一课,也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不能仅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 教学流程采用四大板块:一是课文朗读板块,薛老师引领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读清思路。二是学习概述板块,将一篇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成三句话,既有方法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方法的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讲述板块,将一句话具体化为一段话或是一个个画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思维,在想象中表达,非常巧妙地进行基于文本的想象训练。最后是学习转述板块,通过不同人物,站在不同立场,转述同一故事,明确神话故事“扬善惩恶”的主旨,播下读书探索的种子。这样的教学是一种课文内容与语文方法共同习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堵死了“内容分析”的路,才能迈开语言训练的步。  

2.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理解是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语文中的理解不仅仅指理解思想内容,还包括理解怎样运用语文。通过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既培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培养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促进。如,低年级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准确地遣词造句的能力;中年级在整合信息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高年级在进行评价中,培养个性化理解能力,培养富于个性活力地运用母语评论的积极的语用能力(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在阅读教学中,要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方法,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学生即可逐渐学会表达。下面以《草原》一课为例,说说具体的教学流程:  

1)破译语言表达密码,领悟方法。一篇课文会有多种写作方法,教师应依据课文特色和学生年段特点,筛选最值得本班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法。如《草原》一课,先读懂课文,体会课文表达蒙汉情深这一情感,接着看作者是这样表达这一情感的,哪方面写得特别好。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恰当地多次运用动词表达情感的。可运用换词、比较等策略,让学生抓住“像一条彩虹向我们来”中“飞”,体会蒙古族迎接速度快,而此段连续运用“欢呼着,驰着”“车子跟着马过小丘”。抓住“飞”字,通过前后联系、对比,引导发现,我们的车先是“走”,再“飞”,急于到蒙古包和他们联欢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透过三个“飞”,学生真切体会到蒙汉情深,能触到文章的情脉,这就是语言文字能传情达意的魅力。通过引导体会“飞”的用法,感悟一个动词连续反复运用更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所谓“文字有情感”。教师再次引导,还有哪些动词也用得好?学生自主找出三、四段中多个“握”、“敬”。结合所在句子描写,“蒙汉情深”之情不言而喻。  

2)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尝试运用。心理学家将只理解而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能理解又会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从能理解到会运用,是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是学会运用语言的一道重要关卡。怎样突破?让学生经历一个尝试运用的环节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在学生领悟了“运用动词传达情意”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离开时,作者没有写话别后的场景,请模仿我们相见、敬酒等场景,大胆想象,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场景,尝试反复用好一个动词来表情达意。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主运用。学会创造性独立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终极目标。学生尝试运用之后,还不一定就能完全掌握,如果学生能联系生活有创意地独立自主地运用,也就把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训练表达结合起来了,就能形成有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草原》最后结束时,联系生活设置有趣的语言自主运用作业:自主观察身边一个人,重点观察动作。如妈妈出差一个月回来,第一眼看到你时,是怎样的情景?又如妈妈平时怎样做一项家务活的……  

学生语言运用等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其教学流程应经历“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独立运用”四步,依据此四步经常练习,就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让得言又得意这朵鲜花绽放得更绚丽多姿。  

3.指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要从不同文体文章的表达特点出发,教给学生读懂不同文体的文章,掌握阅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方法,改变不分年级、不分文体的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模式;还要逐渐领悟不同文体文章的写法,并将一些基本方法用于学写记实作文(吸取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方法)、想象作文(展开想象、联想、幻想)和说明性文章(学用一般的说明方法)中去。四年级(上册)的第三个单元专题是“中外童话”。 童话教学的策略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呢?值得摸索。  

4.增加结合阅读的课堂小练笔。练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体现。课堂小练笔开辟了阅读和写作的通道,能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已成了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效果不容乐观。学生的表达能力难见大的提高。学生言不由衷地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仍存在。比如,不少教师喜欢教学即将结束时安排总结性小练笔,课文学完了,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或者,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类总结性练笔笼统空泛,学生写得大都是不痛不痒的套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位教师安排如下练笔: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了我们,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请用几句话写下来。“以下是几位学生在课堂的发言:  

鲁迅先生,您时刻装着劳苦大众,您永远活着劳动人民心中……  

鲁迅先生,您真伟大!您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您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人民永远热爱您!  

这类练笔学生写的大都是课堂上回答、交流时说的话语,无论是学生思想认识,还是笔下文字都没有什么提升;其次,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生泛泛而谈,写的都是干巴巴、空洞的套话;再次,经常做类似的小练笔,已经没有挑战,大多数学生都写两句交差,应付了事。  

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核心价值,精心选择练笔内容。就这一课,单元目标之一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结合文本特点及学生写作实际,可设计如下练笔点:第一,伯父笑谈“碰壁”时的语言描写生动风趣,说话提示语的位置灵活多样,其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说话者的动作和神态,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对话片段。针对学生写作时往往不注意灵活运用提示语的现象,此处可设计小练笔也写一个生活中的对话场景,要求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并灵活运用提示语。第二,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片段,对人物动作描写细致具体,学生平时习作缺少这样的细节描写,教师可针对性设计小练笔,让学生描写平时观察的场面,如游戏、运动项目、才艺展示等,把人物动作具体细致地写下来。  

随堂练笔提倡要自然、恰当、形式多样,防止模式化,更不要为写而写,搞形式主义。有兴趣的老师们可以多读读这方面的文章,在借鉴模仿中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校十月份的中年级课例展示活动,我们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加以尝试、探索,努力把握文本特色,着眼语言运用,逐步实现由“教课文”向“用课文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参考文章:  

1.《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构建》(作者:特级教师刘仁增,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2.7,)  

2. 2012年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专题研讨:《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高段)(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2.9  

3.《由学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作者:特级教师商德远,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2.6  

4.《教学的作为与不作为》(作者:江苏无锡北塘区教研室闵慧,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2.4  

5.《课堂小练笔低效现状及对策》(作者:福建武平县实验小学 谢慧云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2.3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