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言语内容,关注言语形式(三月份学习材料)
发布时间:2015-03-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庄小芬
关注言语内容,关注言语形式
三月份学习材料
大家知道我们的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言语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当然,掌握了言语内容利于学习言语形式。但不能在掌握了言语内容后丢弃了言语形式,也就是不能得意而忘言。而目前的许多阅读课,多以“得意”为主,恰恰是“得意”而忘“言”,也就是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正如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所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他还说:出现这种重人文轻语文、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老师们对“语文”性质的理解偏差。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崔峦老师的话,谆谆告诫我们,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立足工具,又要弘扬人文;既要得意,也要得言。那种“拔出萝卜必定带出泥”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因为在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任何一方都不能把另一方作为购买正商品时的馈赠品。
记得在《人民教育》围绕《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闫学老师和王晓春老师就“人文精神与语文知识”──“到底该教什么?”的话题展开了数个回合的辩论,诚如编辑所言,这样的争论不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的翻版”。当然这个话题令不少语文教师听得耳朵起茧,但这个话题在改革进行到今天重提,其意义仍然非比寻常,因为它从一定角度折射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的问题,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相融无痕问题,这也是目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我们仔细研读两位老师的观点,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王老师关注的是形式(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形式(他的写作冲动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形式(为了使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你写什么内容?怎样写的呢?)──形式(你现在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你们能像林海音一样,把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下来吗?)。形式──形式──形式──形式,从头至尾,关注的是言语形式──怎样写。闫老师提倡的是:内容(走进童年的记忆: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呢?)──内容(体味童年的往事:设计的问题是“童年的往事很有意思,你觉得哪些事很有意思呢?”)──内容(触摸氤氲在文字中的思绪,设计的对话主题是“淡淡的伤感,深深的怀念”)──内容(走进心灵的故事,学生深情朗读课题,教师朗读一首小诗),整个教学过程是内容──内容──内容──内容。从内容到内容,始终关注的是言语内容──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在“从形式到形式”和“从内容到内容”的单极思维左右下,两位教师虽然认同“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的基本性质,但却没有在按纳对方的基础上调整自我教学,而是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割裂了“二者的统一”,沿着自我的方向继续前行,走向极端,从而使这场本该富有建设性的讨论,落入“有争无果”的境地。
有人问,那么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同构共生的基本思路究竟是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统一的支点在哪里?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怎样才能相融无痕?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提高效率?我个人认为,学习一篇课文,可以从“内容──形式──内容”入手,也可以从“形式──内容──形式”入手,但不管是那一种,都要求我们在教学操作中,既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表达了什么,更要让学生领悟到课文是怎样表达的;不仅要有“读”的训练,更要有“写”的思维。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言语形式的妙处,领悟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努力实现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而不能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更不能把“内容与形式”看成是两种教学模式,他们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动态关系,互为载体,相互渗透。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我们当然要了解内容,但主要目的不仅在于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的铃铛,怎样想剪骆驼的毛等等很有趣的事;不仅在于体会氤氲在文字中的思绪,体会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的感情;更在于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童趣的,怎样运用词句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的。
当然,我们在教学操作中,不管怎样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平衡,但具体到每一节课,在言语内容和形式之间总会有所侧重,好在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与其前后无数节语文课构成一个完整的语文教育整体,只要我们坚持“内容──形式──内容”或“形式──内容──形式”的规律,有言语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意识,我们就不必担心被人批评为重视了一方而忽略了另一方,否则我们不但不能从“言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解放出来,反而被其所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