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留珍
“传承经典,日行一善”活动总结
(一) “经典”树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生真实、纯洁,善良,他们正处在可塑造、好引导的关键期。如果让学生从小学起就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明了“吾日三省吾身”的好处……学生就能逐步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小公民,学校德育的目的因此就能达成。所以将蕴含这些道理的篇章拿来在课堂里集中学习,使孩子们从小就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必定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传承至今的经典作品中选编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素材的经典文章,开展“经典树人”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我们选读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诗词曲文选读》,2011年又从《三字经》《论语》《唐诗》《宋词》《元曲》选择适合学生,又有德育素材的篇章。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内容涉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谦虚礼貌、勤劳节俭等方方面面,比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路遇长,疾趋揖”“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等等。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积极发掘该教材的育人功效,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
(一)选编内容,烂熟在心。
1.摘选。各年级段根据养成教育达成目标,从教材中摘选“传统美德”,分成“学习、生活、文明”三大块。
2.背诵。学生利用早读、午休、课前两分钟等时间把这些“品行教育内容”熟读成诵,烂熟在心。
3.讲解。教师利用晨会、班会等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学生作解释,让学生明了意思,从而发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寓教育于活动。
“品行教育”需要活动。活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我们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让经典融于活动之中,化枯燥为快乐,有效地提升了育人功效。
1.“诵一诵”活动。班级利用晨会、午读开展“诵一诵”:诵读经典养成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要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2.“讲一讲”活动。《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凿壁借光》、《头悬梁椎刺骨》、《程门立雪》、《孟母三迁》等经典小故事,就是生动、有形的教人做人的故事。为此,我们开展班级、校级讲故事比赛。在准备、讲、听时,学生自然而然受到故事中的主人公的熏陶。这样“经典”的引领作用自然发挥出来了。
3.“演一演”活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和建队节等重大节日,我们都组织学生开展文体表演活动,让学生大胆地将《黄香温席》、《凿壁借光》、《头悬梁椎刺骨》等经典故事精心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进行表演,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又使学生接受了“经典”的教育。演者身临其境,观者投入其中,润物细无声。
4.“唱一唱”活动。唱歌学生都喜欢,学校将学生喜欢的歌曲的词改为“经典”内容,让学生传唱,在唱中引领自己。
5.“玩一玩”活动。是指在游戏时诵读经典。传统的“丢手绢”、“跳皮筋”、“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小学生们百玩不厌。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他们自主选择节奏感较强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篇目,合上节拍,课间边游戏边吟诵。学生乐此不疲,受益匪浅。
(三)营造“经典树人”氛围
1.营建“经典”环境
各班将“经典” 布置在在黑板报、学习园地、班级特色栏等阵地上,学校将“经典”布置在每一面墙上,让其发挥无声的育人功效。
2.开展主题班队会
各班围绕“品行教育内容”,大力开展主题班队会,引导学生矫正自我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的品行修养逐步提升。
3.开展“经典诵读节”活动
学校每学期开展“经典诵读节”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现通过吟咏、朗诵、唱歌、跳舞等多种形式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对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力,从而自觉有效地提升自我。
总而言之,学生“读经明理”,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道德教育,提升了人格品质,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夯实了做人的根基。
(二)日行一善
在学生读“经典”、悟“经典”、受益于“经典”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日行一善”主题活动。
“日行一善”,就是引导每位学生每天做好事,不做坏事,养成爱护公共财物,尊敬师长,尊重长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等良好习惯,进而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日行一善”活动,要求学生自主“行善”,在“行善”中服务他人、感受幸福、成就自我。
(一)内容
一是“学习先进人物:寻找自己心中敬仰先进人物的优点加以学习;搜集自己喜欢的“做人格言”,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践;学会爱自己身边的人,并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是回报父母之恩:离家、回家时主动向父母问好,以为父母倒杯水、拿双鞋等实际行动关心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三是懂得尊敬师长:搜集有关名人尊师重教的故事,以故事中的主人公为榜样;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与老师说话使用礼貌用语;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努力争取优秀成绩;与老师多沟通,跟老师说说说你的悄悄话;每天为老师做一件好事。
四是学会宽容他人:善于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并经常夸奖同学;搜集有关宽容他人的故事,感受宽容的魅力;同学间用文明用语交往。
(二)采用“集、行、记、评、展、合”的做法
学生层面:
1.集。收集有关“行善”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以此为榜样,激励自我。
2.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校园、社区、家庭,主动“行善”。
3.记。学生人人建立“日行一善道德手册” ,每天将自己的“善行”记录在手册上,并且摘录一句自己喜爱的“做人”格言或撰写一句“做人”的话,并写下“行善”感言;每周撰写“‘爱心超市’周记”。
班级层面
1.评。利用晨会组织学生交流日行一善事例,交流“做人”格言,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利用班会进行“‘爱心超市’周记”交流、评比,召开“日行一善”故事会。
2.展。将“日行一善”活动情况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展现出来。如在“班级特色栏”内张贴学生活动的照片、有关活动的文章、活动积极分子的介绍;将活动的有关情况上班级黑板报等。
3.活动
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如:“与坏习惯告别,同好行为结伴”活动,征集“日行一善”宣传语活动,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
学校层面
学校开展“爱心义卖”“爱心捐助”等活动,让爱心在学生间、孩子与大人间传递。
“三结合”层面
合。畅通各种家校联系渠道,积极与家长联系;带领学生走向社会,积极“行善”。期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区家校沟通。
在“日行一善”的引领下,学生有了较大的变化。家长们普遍这样说:孩子放学回家后,能主动帮助家长做些小家务,平时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懂得了要珍惜粮食、节约用水,会关心家人了……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