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对《渔歌子》一文的教学评议(袁琴玉)
发布时间:2018-03-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袁琴玉

对《渔歌子》一文的教学评议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袁琴玉

《渔歌子》一课主要写出了作者寄情山水,流连不归的情怀。文章短小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情系美景,不愿回归仕途的情感。老师饱含深情地带着学生到如此优美的诗境中走了一回,并深入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把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统一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了感性、灵性、悟性交融的诗意课堂,实现了语言、情感、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精彩的课,一堂体现语文本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好课。

    下面,我针对这堂课,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首先,在《渔歌子》的课堂对话当中,蒋老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聆听者,老师时而与学生一起沉思时而与学生一起感动时而在学生疑惑处轻轻一拨时而对学生的真切感悟会心一笑。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

其次,语文的学习要通过朗读来体现,然后最终在读中感悟。本节课中,蒋老师注意营造了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将读贯穿始终,而每一次读之前教师都时引导,因此每一次的读都体现情感的生成、读中悟情,不是师言、生听,而是师导、生言,最后在读中生成自己的东西,最终体现出学生的本位和主体思想。

第三,蒋老师没有枯燥讲解诗文背后的故事,而是抓住“不须归”这个文眼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老师通过多样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直面文本,与文本对话,既巧妙使用文本,又引导学生想象,走出文本。最后再由诗人的生平背景入手理解“不须归”又进行拓展,穿插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更深层理解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由诗及人,至此,学生对词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体会也水到渠成,人物形象逐渐在学生心目中丰满鲜活起来。  

总之,我对蒋老师的课一直非常欣赏,她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课堂自如的调控,对教材独到的处理新颖的朗读训练,我们不禁为之感叹:原来古诗教学可以如此充满情趣!听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