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阅读是与最美景致的邂逅(陈丽峰)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陈丽峰)
发布时间:2018-01-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丽峰

阅读是与最美景致的邂逅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陈丽峰)

 

这学期有幸拜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心里就充满了期待。书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诗意的文字:“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打动我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阅读的神奇。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常生龙先生这样写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我亦有同感,书确实像开山的斧头,像涉水的轻舟,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当你安静阅读的时候,总有一些心仪的观点跳出来,令你怦然心动,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述的人有很多了。不仅是名师大家,我们普通人也知道,我们也会说。但更多的人,也就停留在知道和说说而已,真要把看书作为一种习惯坚持下来,却是很难的事情。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只说不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习惯的是,上学的时候没时间看书,工作后没心思看书。八小时内有空余时间在网络上浏览新闻,下班回家吃饭后,打开电视开节目,看到应该结束的时候,就洗漱睡觉。我清晰的记得,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晚饭后老婆备课、女儿做作业,我自己的看电视,手拿遥控器,一个个频道翻过来,一个晚上很快就过去。

 

 很早以前我就喜欢读书。但读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随意。看到喜欢的书就买,买回来读了一半可能就放弃,即便读完了,也没去细想想和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却经常这样安慰自己,只要读了,总是有好处的。直到看到作者的博客,他每周看一本并坚持写读后感的做法,让我很受启发,确切的说是很受振动,对读书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一是读书方向相对固定,要有意识的去了解某一方面内容,要和自己的工作有关。二是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业余时间不是随便的浪费掉,每天起码坚持读一小时。三是读完之后要再回味,再想想收获和体会,把他写出来。最主要的是要坚持。一天一时做到,很容易,但没有太大意义。几年或十几年坚持,才会发现自己的进步,收获巨大的乐趣。

 

 给自己定下这样的目标,就开始行动。但看第一本书的时候,还是有些吃力。我要求自己一周之内看完。能坐定就不容易,看完之后,再回过头来梳理一下自己的读后感,也不容易。但是在作者和其他博友的鼓励下,这一年我坚持下来了。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天吃完晚饭后,不会想到去看电视,而是看书。一有空就看书,工作的空余,还是业余休息,哪怕是出差的火车上,会前的等待,都是看书。一年下来,看书和写读后感没以前那么难的,比如有时候一本书很快就可以看完,看书的内容也比前丰富,看完了写读后感也比以前轻松,原来写不出,现在一些就停不下来。看书这件事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最大的证明就是我不会想着去看电视,就像戒了烟之后没想过要主动再抽一样。虽然看书的质量还不是很高,但我相信这个一个过程,这中间,自己也不断的在反思和调整,相信会越来越好。

 

读书重在学思结合:原本是看作者的博客文章,现在是看作的书,看书的体会和收获更大。我原本觉得这本书很厚重,因为是50篇读后感,对我而言就相当于和作者一起读了50本书。但看完后发现,作者的一篇读后感,并不能代表这一本书。作者不是用读后感的形式对全书的思想作系统的梳理,有时候读后感只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有时候的读后感是因书而发,重要的是,我发现,作者的每一篇读后感都是相对聚焦在某一个问题上。我以前写读后感,就是读后的感想,有时候很散,没有聚焦,也就没有达到通过读书帮助自己体统认识和理解问题的目的。

 

更主要的是,读到的内容和体会,要和工作实际问题有关。我们工作中有太多困惑,看书可以帮助我们解惑。作者说:“绝大多数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我可以从中找到路径和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比如关于课改问题,我身边的很多学校都在尝试,很多人都以为是自我创新的东西,有些人把其他学校的成果拿来就用,其实不知道有些实验多年前就有人做过,有过结论性的结果报告,我们不知道,还要从头来,哪怕是弯路。比如关于家校沟通、教学技巧、问题学生转化等等,有很多人有过很好的经验,我们可以拿来就用。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习惯,一切困难都只能自己面对,自己摸索,不小心误入歧途也不知道,还乐此不疲,直到某一天兴趣全失,还不醒悟。

 

比如多年前我看陶行知的时候,对他的教育理论印象不深,后来了解了杜威、胡适、陈鹤琴之后,发现他们的很多观点都是形同的,这样渐渐对这个问题就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无论教学即创造还是教育即生活,不同的作品都会直接指向这样的基本规律,看得多了,自然就有系统的认识。同一个问题,用一本书去论述,也比碎片式的表达要更有效果。因此,读书和工作结合,边读书边思考,读书的效果才会更好。

 

读书乐在独立判断:做教育的不了解教育,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如果不知道自己不了解,就是一种悲哀了。可问题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去主动的去了解。其实,有很多根本的问题,我们并不清楚,这也客观的造成了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重复别人的做法,更多的是听命上级的指令,而没有自己独立的基于事实有改造功能的思想和实践。《学校是一个让人变笨的地方》,能让我们冷静的认识自己的工作,让我们知道自己没理由自满自足,其实我们距离应该做的还很远。《电影的教育价值》让我们知道面对教育困境,我们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让我们明白了解学习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改进教学。如果不看这些,我们会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自得其乐,如果多看些书,我们就会发现,世界之大,有无限的天地可作为,有无穷的智慧可吸取,不仅工作会上台阶,心胸都会更加开阔。

 

 读书的另一个好处,就是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以由自己独立的判断。前段时间有人问我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我说,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我可以判断教育上的很多事情,哪个是应该做的,哪个不是。以前会很盲目崇拜别人,或者没理由的否定别人,我希望我可以给自己的任何一种判断以科学的理由和依据。同样是开发校本课程,我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知道如何做才是最需要的,最正确的,这样不至于走弯路。人生短暂,精力有限,用有限的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对社会对自己都是一个交代。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变革即未来》,其实通过阅读作者的博文,也知道作者一直关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这是学习的结果,只有学习,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精力放在最前沿的问题思考上。如果不读书,大概看到的还只能是粉笔盒黑板。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谁是伪教育、假教育,谁是真正在搞教育。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看得懂的话,就像看一台演出。大家都在蹦蹦跳跳,有人看热闹,但是你可以知道谁在真唱,谁在假唱,有趣的是,真唱的人,可能站在角落,假唱的人在聚光灯下,并不以假唱为不好,还更加的眉飞色舞。就像看戏了,人生如此,每个人都是演员,了解的多了,就能看出生旦净末丑来。我最喜欢培根的这句话:“站在岸边,遥望海上船只随波起伏,不亦快哉!站在窗前,俯瞰城堡下的厮杀,不亦快哉!然此间乐又哪里比得上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俯瞰山下众人的过失,遥望那里的迷雾和暴风骤雨,笑看众生误入歧途。”他还说,“看着别人的不幸应该心怀怜悯,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自我膨胀。无疑,人若心存善念,听信天命,以真理为轴心,则虽在人间,犹在天堂。”自由思考、独立判断,这是读书最大的收获吧。

 

常生龙先生将一本本书中的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与梦想有机结合。他擦亮书中的珍宝,告诉我们读书是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我们阅读有时候是困于是事务繁忙,但当你捧着这本书想到常生龙先生也是一方主管事务众多的时候,内心是否也有了想开始阅读的热情;我们阅读有时候是困于看不到成效,但当你捧读这本书想到作者笔耕不辍思想深刻的时候,是不是也准备跃跃欲试;我们阅读有时候是困于不知道该从何读起,但当你读完这本书,或许会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今天,常生龙先生用自己的阅读反思感召了众多有梦想的人,这是一本书的意义,也是一个人的意义所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