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教学随笔(王强)
发布时间:2016-12-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强

                             

寒门如何出贵子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王强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央视的火热播出,大家对一所大山深处的学校——毛坦厂中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学校不大,却接连创造出一串串让人咋舌的高考“奇迹”被网友封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校方以管理严格著称,被学生称为“地狱”,但生源仍源源不断……每年有无数高考失利的学子,不惜花费重金,争相进入这所工厂,更有无数望子成龙的家长,宁愿放弃工作来校陪读。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还记得在航拍镜头下,那“万人送考”的壮观场面,以及那一双双凝视着孔明灯冉冉升空的虔诚双眼,不禁让所有的旁观者都为之动容。

从公元607年开始,隋炀帝下令以“试策”取仕,由此开启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也开启了一扇由寒门子弟成为社会新贵的大门。在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除的今天,高考又成为了普通甚至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试图改变自己人生和命运的钥匙。然而这些孜孜不倦的努力有时却在枉费心血,有些学子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还有些即使成功从名牌大学毕业,却依旧难以在社会立足。于是,网络上开始流传这样一篇热帖——寒门难出贵子,阶级固化难以通过努力而打破。作者罗列了亲身经历的很多故事与数据,让不少读者深以为然,唏嘘不已。寒门是否再难出贵子呢?作为一名所教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普通家庭的教师,我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如果是,那么学校教育对学生人生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究竟可以为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做些什么?然而在雷夫老师任教的学校,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但他们长大后却纷纷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就读。每年更有上千普通家庭的学生希望加入雷夫的班级来改变人生。究竟56号教室有什么魅力,能改变学生人生的轨迹,这是我想要探寻的问题。

很庆幸,读完之后,我终于获得了一些想要的答案。孩子们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所收获的不仅仅是靠记忆与背诵就能获得的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受用一生的技巧、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信念。雷夫老师深谋远虑,他的目光早已跨越了学校和课堂,高瞻远瞩地为学生们铺设人生的道路。每一节课都精雕细琢,每一次活动都苦心孤诣,就像一块砖,一盏灯,建设学生人格的大厦,指明他们前进的方向,直至最后一切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雷夫老师并不以完成某项学业考试或者标准化测验为最终目的,因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这些测验上。而第56号教室所重视的恰恰就是这些被忽略的议题:“品格”、“诚信”、“道德”、“胸襟”与“受用一生的能力和技巧”。而他也一直为了能将这些交给孩子们而锲而不舍地奋斗。他将教室打造成温暖的家,就是希望孩子们能以他为榜样、以他为依靠,学会纪律、公平、和气待人和认真勤勉。他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是为了让他们长大后能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要求他们善于写作,不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好的写作能力令他们终身受用:申请大学时派得上用场,找工作时也派得上用场。接触艺术教育是为了学到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最让人惊叹的是,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经济制度。通过运行这套经济制度,孩子们受益匪浅:学会了管理金钱、时间和空间;懂得了要节约每一分钱;明白了所有权和延迟享乐的意义。其中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没有父母的陪伴,但她却能非常谨慎地运用时间,课桌也是一尘不染。通过学习记录财务,她学会了整理事物和安排时间,这项技能将帮助她克服在人生起跑点所遭遇的困境。而另外一位已经上大学的孩子则特别写信感谢雷夫的指导,让她了解何谓经济责任,懂得节俭的可贵,这是其他学生所没有的,而她却在五年级就学会了。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班主任老师要求背诵的经典文章和单词,我如今已然悉数遗忘,可是却一直记住他曾经教育过我们无论多么内向和胆怯,也要记得抬头挺胸走路,给予自己勇气和信心。而在高中时代,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也早已离我远去,可是我却深深记住了物理老师在第一天与我们见面时就鞠躬90度角,他说这是对我们的尊重,同时也希望在我们身上获得同样的尊重。如今已成为一名教师的我,也常常在思考,究竟怎样让学生告别平庸、改变命运。也许会背诵一篇课文,远不及举办一次跳蚤市场所交给学生的技能多。会默写一个单词,远不及让他们记住计分格要划直线,字迹要端正美观来得重要。多年以后,问及他们曾经背诵过的知识,他们可能会支支吾吾,记忆模糊。但是这些无形中学会的讨价还价的技巧,管理金钱的严谨和做事态度的端正,却犹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孩子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知识与课堂只是媒介,而高尚的人格、健康的价值观,受用一生的技巧才是隐藏在标准化测试之后需要真正关注的。如果我们曾在这些方面为孩子做出过努力,那么一定能让他们获益良多。

有人说,最适合放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动词不是“教”,不是“培养”,而是“熏”。在我国的高等学府北大,也一直有“熏出来”这种说法。对于出身寒门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好地被“熏”到,被“熏出来”,也许才是我们应该真正思考的问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