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任务,真情境,巧活动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曹娇
当下,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探索风生水起,但许多名优设计、示范课例很难与日常课堂对接,任务群理念很难转化为广大-线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解决此问题,则需将“大单元”“大任务”“大观念”“大情境”等化“大”为“小”,在“小任务”“真情境”“巧活动”上下功夫。这在小学阶段尤为必要。而李政涛教授在《活在课堂里》指出,课堂从什么地方开始,就要从设计开始,要当好课堂的“总设计师”。
一、小任务,让课堂“装得下”
书中指出: “必须在整体设计的前提下分课时呈现学习方案,使之适用于真实的课堂教学。”真实课堂,就是单元中每个课时的日常课堂;分课时学案,就是每个日常课堂的学案。分课时学案中的学习任务大小适宜,日常课堂才能“装得下”。这样的“小任务”,我通过实践大概梳理出四类:
1.十分钟散点式小任务
它指散落在单元整体设计之外,基于“这一篇”某个教学价值点而专门设计的小任务。“十分钟”只是虚指,实践中可略长或略短。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般会围绕单元语文要素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进行整体设计。然而,课文《桥》以“桥”为题意味深远,是“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典型内容,也是新时代教育的特佳资源。我们就此设计了一个小任务,第二课时临结束前十分钟进行。
活动一:小说中的桥灾后重建,请给新建的桥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充分交流,分类梳理,投票选出最佳桥名(最后从“新桥”“父子桥’“生命桥”等桥名中选出“连心桥”)。
活动三:小组合作,为新桥撰写简介,不超过50字。这类短平快的小任务能有效避免单元整体设计中课文特有教学点的价值流失。
2.四十分钟主题性小任务
它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在一堂课内完成的小任务。这类任务一般是单元整体设计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任务。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根据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的,其文学影响力远远超过叙事诗《可怜的人们》。以此为情境,我们设计了一个主题性小任务:像文学评论家那样探究《穷人》的文学魅力到底比《可怜的人们》强在哪里。
活动一:联系生活经验阅读小说,抓细节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感受桑娜他们的穷苦境遇与高贵品质。
活动二:比较阅读《可怜的人们》,发现列夫·托尔斯泰环境描写、情节描写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和勇敢,感受西蒙母爱的伟大。
活动三:依据小说结尾推想渔夫一家 的命运,进而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作者创作《穷人》不是要引发读者同情、歌颂穷人人性的高贵,而是要引起读者的思考一一如此勤劳善良的人为什么无法摆脱穷苦困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穷人的苦难命运?如何才能改变穷人的命运?
这样的小任务日常课堂“装得下”,又能“小”中见“大”,将文学鉴赏与思辨融为一体。
3.基于单篇的连续性小任务
它指基于单篇教学设计彼此关联、循序渐进的小任务群。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围绕“学会简要复述”单元核心目标,《西门豹治邺》 一课我们设计了三个情境任务:
1.假如你是西门豹,向魏王写一个奏折禀报民情,不超过50字。
2.假如你是在场的老百姓,看到西门豹整治巫婆和官绅头子后,设法把背井离乡的邻居或亲朋劝回家乡。小组合作表演劝说场面。
3.开渠引水工程巨大,劳作艰辛,老百姓容易意志动摇。如果你是西门豹,该如何动员他们坚持完成工程?动笔写一个百字演讲稿。
二、真情境,让学习“火一把”
任务情境有两种形态:一是现实生活情境,二是虚拟生活情境。王荣生教授指出,真实的情境不仅是成人眼里的,还必须是儿童视角里的。例如,做社区调研,如果学生以为与己无关,对学生而言那就不是真实的情境。由此看来,情境真实与否,还要看学生的心理反应。只有绝大多数学生“当真”了,才能“像真的一样”积极投入到问题解决中去。真情境须具备以下特点:
1.任务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匹配度高
任务情境与教学内容匹配度越高,情境的真实感就越强。如《西门豹治邺》教学中三个连贯性小任务一一向魏王汇报、劝村民回乡、给村民鼓劲,都是根据“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一核心教学内容转化来的。尽管情境是虚拟的,但情境、任务和教学内容三者实现了无缝对接,真实感就比较强。
2.任务情境与学生知识经验之间共鸣度强
王荣生教授说:学生阅读《再别康桥》,老师还没教,学生就能产生理解和感受,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百科知识(包括生活经验)读诗的。任务群教学中,学生能否“像真的一样”做任务,跟他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与任务情境产生共鸣有关,共鸣度越强,情境的真实感就越强,如给灾后重建的木桥取个好名字。给事物取名字学生并不陌生,再加上小说语境的感染,极易产生情感共鸣,想不让学生进入任务学习都难。
3.任务情境与学生语文经验之间张力适度
任务情境中问题解决所需的语文经验,与学生已有的语文经验之间存在落差,任务情境就有张力。张力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落差在“最近发展区”内,学生才会积极亢奋,任务才是有吸引力的“挑战性任务”。学生之前学过小说《小英雄雨来》《“诺曼底号”遇难记》《桥》 ,已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经验,能抓住环境和情节体会人物形象,还能通过品析语言感受作者情感态度。凭借这些经验,学生就能发现《穷人》环境、情节描写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完成探究小说文学影响力这一情境任务。
4.情境创设与任务提出的契机把握精准
任务情境的真实感,还与任务提出的契机有关。探究“影响艺术作品生命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一情境任务, 如果在单元学习初始提出,表面看似是给整个单元学习指引了方向,实际上由于“阵线”拉得过长,情境产生的驱动力必定因教学内容的切换而断断续续,影响学生探究问题的真实感。笔者将这一任务情境放在整个单元学习最后环节,学生有“反刍”需要,新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任务情境相遇,探究的内驱力就更强。
此外,任务情境能否让学习“火一把”,还与评价机制、个体差异、媒体使用等因素有关。只要坚持儿童视角,从“小”处着眼,关注儿童心理的“真实感”,任务情境就能产生足够大的学习内驱力。
三、巧活动,让素养“看得见”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文学习任务下的学习活动应体现三个特征,一是结 构化,二是实践性,三是充分性。为了让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成为“看得见”的风景,笔者团队对小任务下学习活动的设计进行了实践探索。
1.提高活动的语文性
小任务下的学习活动必须综合运用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三种典型语文学习方式,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的第一个特性 就是语文性。比如《西门豹治邺》中“给魏王写奏折”,不必过度关注学生是否穿戴古代服饰,而是要让学生真正代入西门豹角色,揣摩老大爷反映的事实后面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深层原因,在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同时,根治老百姓的愚昧迷信。学生要深入阅读、梳理探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自己的判断,最后进行书面表达。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用语文做事,做事中用语文”的学科特点。
2.突出活动的实践性
突出活动的实践性,当然要动脑子、动身子,还要借助工具进行实践操作,如表演角色、设计方案、制作作品等,但这样还远远不够。要提高活动的操作性,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活动动作分明。活动步骤中的关键动作,决定了解决问题的质量与效率,必须准确到位。如探究《穷人》的文学影响力,学生须经历三个步骤:一是联系生活经验读,感受穷人的穷苦;二是与《可怜的人们》比较,发现两者的异同;三是推想人物发展命运,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2)支架及时对路。为了确保学生完成情境任务,需要及时提供对路的支架。比如,用学习单让学生思维留痕,通过角色代入激活学生用语文的需要,借助资料为学生思考助力,提供方法帮学生打开思路,等等。支架没有高级低级之分,只要及时对路就是最好的。
(3)学以致用。任务学习中活动设计尤其要重视学以致用。如学了五年级下册第一一单元,联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领会 了“触景生情”与“借景抒情”的.不同后,再补充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名家散文,开展阅读鉴赏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更加丰富的“大概念”
3.强调活动的连贯性
判断小任务以下学习活动是否连贯,不仅要看外显的步骤动作,更要看活动步骤背后隐含的语文学习逻辑。如《西门豹治邺》中撰写奏折,第一步梳理西门豹与老大爷问答的内容,读懂字面意思;第二步揣摩西门豹听了老大爷的话后会作出怎样的判断;第三步才是给魏王写奏折。这三步前后连贯,将“简要复述”这一语文要素放在真实交际情境中,转化成饶有情趣的交际任务,遵循了学以致用的学习逻辑。
人们赋予了“教师”很多角色,我们的脑海里直接冒出的还不是“灵魂的工程师”“精神宇宙的建构者”,而是“课堂的设计师”。工程师也好,建构者也罢,都需要有设计的基础本领,教师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总设计师,课堂就是教师的设计室,所有课堂都从设计开始。无设计,不人生;无设计,不教育;无设计,不课堂。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