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王方帅读书征文
让生命之花在课堂里绽放——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发布时间:2024-06-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方帅

让生命之花在课堂里绽放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王方帅

最近读了李政涛老师的《活在课堂里》一书,这本书我读得很慢很慢,因为里面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需要慢慢品味,细细咀嚼,渐渐领会,以便在今后教学中逐步指导自己,活出自己的课堂。当我们提起课堂,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四壁之间,伴随着铃声的起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但《活在课堂里》所呈现的,却是一个更为广阔、深邃的课堂世界。在这本由李政涛教授所著的新书中,课堂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授受场所,而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碰撞、成长的舞台。

这本书开篇第一辑,李老师就从自己的观点,给我们讲了心目中理想课堂的样子。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子?李老师从实、长、清、细、深、融六个方面娓娓道来。在这六点中,我感悟最深要属“实”,文中也说了叶澜先生也曾从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几个方面诠释了好的理想标准。我们在平常教学中,首要也是遵守“实”的标准。因为教学是真实发生的,平常的教学,不是表演,不是“吃大餐”的公开课,而是在充实有效率的课堂中让学生有收获,因此,我们作为教师,首要就是自己有扎实的基本功,通过教学与学生的生成,让课堂真实发生,当然,真实的课堂,是有缺憾的课堂。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都会留有遗憾。一旦发现各种缺憾或缺失,及时反思,反而会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在这六点中,“清”也让我深有感触。“清”即清晰。首先是学生清晰,也就是要学情清晰,这也是我们口中常说的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在自己平时教学中,往往忽略这一点,或是没有重视这一块教学,课堂教学按着自己的既定思路去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没有去读懂学生,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一些学习障碍,这时又手忙脚乱地去补救,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

在李政涛老师的《活在课堂里》说道:“爱学生,是课堂的终极命令。”是告诉我们:在课堂里,就是要以爱为前提。我们爱学生,才走进了课堂。爱是相互的。课堂上,学生从我们的眼神了读出了你是爱他的,他也会用各种形式表达出对你的爱,也许是积极思考,也许是积极发言,也许是表现出最漂亮的坐姿,也许是表现书最美的读书声,也许是表现出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总之,爱的情感是相互表达的,是彼此能够体会到的,是产生和谐的课堂氛围的体现。因此,不要把爱学生单向化。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里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师生是学习共同体。

先说教师的教。对于课堂的认识,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位老师都有自己对课堂的认识,每位老师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要竭尽全力,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相信会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课堂的修炼就是教师自身的修炼,日积月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教学方法会因教学内容、学情、教学环境、教师风格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课堂从预设开始。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之仗,没有课前的精心设计,反复思考打磨教学设计,课是上不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相关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有个别老师认为教学不需要具体的教学设计,只有“顺其自然”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往往造成对学生的无意识伤害,“讲了千言,离课万里”。

课堂仅仅有预设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进度,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变化。这个生成是建立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的,没有课前精心的设计,就不可能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再说学生的学。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学生首先需要掌握系统的知识,掌握知识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知识后面一切免谈。但仅仅有知识还不够,学生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相应的技能和能力。这时就要用到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知识和现象时要有一种追根刨底的精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不同的学生,再凭一本书、一张嘴、一张讲台和一支粉笔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我们要以科学精神为魂,以科学思维为核,要适应未来课堂的变化,走出数学化的“课堂之路”,学术无国界,我们还要看看世界课堂的样子,学习国外先进课堂教学模式,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堂。当然,作为教师,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武装自己,做好自己,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读书、写作,沉淀自己,发展自己,厚积薄发,在课堂上活出自己的样子,活出自己的课堂。

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理想的课堂还是设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还是未来的课堂、世界的课堂还是科学的课堂,都不能有“拿来主义”,不能“拿过来,贴上去”,或者“挤出来,粘上去”,不要高度模仿,要走向私人订制,要有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课堂。

 通过读《活在课堂里》,我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影响和提升。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有灵魂的课堂。师生在课堂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让生命之花在课堂里绽放愿我们都能如李政涛教授所期望的那样,“活在课堂里”,与知识、与学生、与自己共同成长。向着理想的课堂,大步前行,走出自己的样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