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谢飞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问题和方式”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7-10-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丽峰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问题和方式”教学反思
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从来都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一方面,教育制约着生活,教育能够促进每个人有序的开展自己的生活,教育是人类生活再生产的一种手段,学校其实是一种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生活也在制约着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因为一旦离开生活,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教育最终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生活是教育的源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教育方式也得不断发生变化。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在皮亚杰“发生认知论”的思想中得到体现,后经布鲁纳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发现学习”的教学理论和奥苏泊尔的“有意义的学习”、杜威的“经验学习”等理论得以发展而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形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自身教学实践的学习者,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括对原有生活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分析和探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通过与学生不断交流和互动,建构起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最佳方案,实现对教师的个人化理解及教师专业素质的持续发展。建构主义为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二、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把生活实例编进习题,及时巩固已学知识
很多学生学习都是盲目的,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实际用处,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曾经有学生疑惑的问老师,学物理有什么用呢?将来走向社会会有人出个物理题目让我解答吗?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与物理千丝万缕的联系,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背后其实都隐藏着物理学的知识,通过物理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生存和生活技巧。例如家电己走进了每家每户,学生应该了解一定的用电知识和具备了解故障、排除故障的能力。生活化情境的习题可以设置成这样:目前新建楼房的供电系统已不再使用保险丝,而是使用自动控制的安全电路,当用电负荷过大或发生短路时,电路会自动切断;如果站在地面上的人碰到火线而使火线与大地经人体构成通路,电路也会自然切断,以保人身安全。小玲家新居装的就是这样的电路。搬家后,她看到墙上的电源插孔是三线的,为了安装电视机,买了一个插销板,插在墙上的一个三线插孔中,然后把电视机的插头插在插销板的插孔内,但是接通电视机的电源时,室内所用的插座全都断了电,到配电箱一看,是掉闸了,是用电量太大了吗?把总开关闭合,换其他几个确保正常的用电器插到这个插销板上直至耗电只有15W的小电灯,仍然是这样。但是,把插销板插到墙上其它插孔,一切正常,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怎样解决?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不仅巩固了物理知识,更锻炼了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让对话使物理规律生活化
学生对于熟悉的事物更容易产生亲切感和积极性,教师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生活真有趣,物理世界真有趣。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走进课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很多物理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贴近现实生活找物理,让学生把生活常识提炼成物理,给新授的物理内容找一个生活原型,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源于生活,让学生借助原有的生活经验,对物理知识进行感性认识,使文本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进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性认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提出问题人人都会,但效果却截然不同,课堂有效的提问,能创设出好的物理情境,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例如我们遇到有关超市手推车习题时,可先让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进入超市研究一下手推车中的物理:手推车为什么可以随意改变方向?手推车在平地上推起来轻松,在倾斜电梯上为什么推不动了,也滑不下来?如果手推车内盛的物品很多,在倾斜电梯上会自动滑下来吗?这些探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养成乐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的科学习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层层递进,并设计妥当的对话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讨论的话题能够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下去,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的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能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通过和老师对话中受到逐步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一步步递进,同时又产生了知其然的探究欲望,充分发挥了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