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第五阶段研究计划
丁东伟 陈丽峰
一、 研究背景(或立项意义):
物理化学是两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以及“应试”目标的影响,我国中学物理化学教学发生了异化,表现在:重书本,轻理化与生活、社会、生态的联系及影响;重知识认知,轻情感和意志培养;重结论,轻科学思想、过程与方法;重应试解题,轻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生活中实际化学现象与问题的能力等。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社会。在发达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 普遍重视孩子的生活自理和各种知识能力的培养。因为他们深知,社会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是非智力因素在发挥着深刻的作用。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教学,它是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往的化学教学还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于“说教”,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
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无一不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物理化学教学如何做到贴近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理化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我们理化教育工作者永远所要研究的课题。让理化教学生活化的教育,在国外发达国家,开展此类研究已有多年经验。近年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中对此也有阐述。但综观我国的生活化教学,初中层面上的研究太少,特别是对于在初中课堂中如何注入生活元素,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方法研究更少。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探究,提出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理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拟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起生活化的中学理化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会到理化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体会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情感,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一直被认为是独立于教师和学生生活之外的,而不是师生生活的组成部分。强调教学的科学新鲜感,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把本来应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化学教学生活变成冷冰冰的认知活动,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规律的掌握,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察、领悟、想象、回忆等心理功能的发挥,过于强调知识的背诵、模仿,抹杀了人的直觉、敏感,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学科的育人价值就被局限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科教学更趋于死记硬背或强化练习可能要考到的内容,以达到牢固记忆、练活元素。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感受化学的亲切性和真实性,缩短与化学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能否落实课标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化学,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本人一直坚持尝试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要让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学科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一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包括内容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的丰富多样,内容的可供选择性,内容可来自教材中的生活性资料,也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二是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使教学方法能灵活多样,并且在运用中始终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三是学习方式的生活化,教师的“教”的效果总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所以就注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运用生活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领会新知,运用新知,提高能力。本课题在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指导下,在初中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操作方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认为,学科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新课程生活化的要旨。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1897年,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 “教育即生活”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相联系,关注教育对生活的影响。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的生活。杜威的课程观注重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生长,强调直接经验的价值,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结论直接教给学生,主张课程设计把书本知识“还原”为儿童的经验。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曾将生活教育定义为:“Education of life”、“Education by life”、“Education for life”(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有三大著名的命题:第一、“生活即教育”。第二、“社会即学校”。第三、“教学做合一”。 主张教育与生活联系,为社会服务。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研究和形成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策略。让“生活”走进理化教学课堂,以生活为源泉,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使理化教学与时代同步,与生活接轨,从而提高理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在课堂学习中能与实际相结合,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3、通过课题研究的案例探讨,得出一些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建议,帮助教师将生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通过生活化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认识生活、研究生活,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
4、通过研究,进行理化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尝试,全面提高我校学科教学质量。
五、研究内容:
新课程强调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这一理念只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取得实效。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用与学科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的实例,才能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题旨在对初中理化教学生活化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主要研究:
1、教学生活化的含义、教学生活化的特点、教学生活化的意义(文献研究)
(1)教学生活化的含义:教学即生活,即创造,即发展。说教学是一种生活,一种创造,一种发展,意味着它应该焕发生命活力,创造活力和可持续的动力。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利用。”知识本身产生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打破教材的狭隘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感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2)教学生活化的特点:①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是要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生活化的教学倡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运用中练就所学科目的实际能力。
②关注学生的课堂现实生活:以往的教育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了这种特殊性,因而教学活动走上了见物不见人的境地,课堂成了从事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场所。生活化的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和日常其它生活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是学生作为“人”在这个人生阶段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的重要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认知需要以外,学生作为人与在其它生活中一样,有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因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需要,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创设有挫折、有成功、有忧愁、有喜悦、有猜想、有思考、有交流、有争论、有笑声的课堂生活,让师生在每个短暂的45分钟里都能享受人生,获得对事、对群体生活的体验,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激发探索生命、生活意义的兴趣。
③关注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既任何教育都需要指向将来,需要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我们的教育教学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因此,教学生活化,不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关注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校学会学习,走出校门可以利用校内学到知识继续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生活化的意义:1、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最终是要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这种教学?够让学生了解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种教学促使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2、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而这类教学让学生不断地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学生是感觉很有趣和很有用的。学生会积极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不断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3、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是: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这都跟化学密切关联。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养成学生关注这类问题的习惯。这也是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2、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在现有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必须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激活这些素材,怎样使零散的生活素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所在,为此,生活化课堂必须具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感悟、体验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内容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活动;它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之外,还应该成为广大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某些化学知识难以理解,如果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例如,在学习重金属使人中毒时,学生往往满不在乎,以为这事离自己很远。此时,教师可以讲一个故事:拿破仑死因之谜。法国著名军事家拿破仑生前曾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立下了赫赫战功,所谓风云一时,但是关于他的死因,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个谜。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拿破仑之死众说纷纭。近年来,英国的科学家、历史学家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采集了拿破仑的头发,并对其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拿破仑是死于砷中毒。这样,学生就能引起足够重视,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关心社会的意识。
3、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初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化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假设情境的条件,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渗透到生产、生活、科学、社会等各个方面。只有当化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化学才富有生命力。根据学生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成分。孔子有言“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情境,使刚刚学到的知识能够用于生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疑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加倍高涨,不仅能使学生尽快地融入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更能增加学生对于探究化学知识的热情。因此,创设生活化情境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 生活化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社会生活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认识,把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导入化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
例如,在学习“保护水资源”内容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为什么镇附近的小河上藻类植物疯狂生长?污水怎样处理?废渣如何利用等。再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内容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导入:为什么古代的千年字画至今保存完好?自然界的溶洞奇形怪状,你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吗?建筑工人用石灰浆刷墙,为什么墙壁越来越白还会“发汗”呢?超市里出售的活性炭可以用于冰箱除味,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隐含了许多化学知识,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并尝试应用到课堂中,不仅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更能启发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如,学了“金属的锈蚀和防锈”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小林晚上在家帮妈妈洗铁锅,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底有红色物质出现,红色物质是什么?产生红色物质的原因是什么?”学完“中和反应”内容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皮蛋可以治疗胃酸过多?为什么人被虫叮咬后可以通过擦牙膏或肥皂水止痒?为什么用熟石灰可以处理工厂排放的酸性污水?
新课程指出,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而应当看做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获得发展。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5、学科实践活动的生活化:开展社会调查,延伸课堂教学,提高探究能力。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作为化学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调查研究身边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将化学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后,让学生去调查家庭周边的空气和水的污染源,并提出防护措施。学习了化学肥料后,到农资店去调查市售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种类,向农民学习如何合理施用肥料。结合淀粉、油脂、蛋白质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理解食品中添加剂是什么。结合燃料与燃烧,参观附近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燃料和燃料的利用率,并要求学生在参观后写出报告,提出问题、观点和建议。实践表明,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还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六、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集体研究与小组研究、个人研究相结合,主题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具体措施是:
1、调查法:广泛调查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在归因的基础上确立课题的角度和方向,为课题的跟踪研究提供现实的依据
2、实验调控法: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教学内容活动化,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学,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策略。
3、个案追踪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兴趣所在,找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4、文献研究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收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实践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经验。
5、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的成果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并上升到理论进行分析,最后形成科学的基于教学情境生活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新的教学理念。使之成为当前初级中学化学教学中可借鉴的科研型经验。
总之,首先采用文献法,通过对权威资料的查找运用,提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可行性。接着采用实验对比法,通过对学习水平接近的样本的研究对比,分析初中理化生活化教学带给学生的快乐体验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实践中的经验,形成有价值的指导成果,指导学生的化学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本着“理论指导——课堂实施——反思评价——总结过程性成果”的思路实行。
七、研究要求:
课题组成员必须认真参加课题组例会及相关活动,因特殊情况缺席,要有请假手续,并于事后及时补会;
课题组成员必须认真落实课题会议的各项要求,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的课题研究任务;
课题组成员必须认真学习、密切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各类理论实践材料信息,积极地为本课题的研究出谋划策,确保课题研究有价值、有成效;
课题组成员必须做好所有研究材料的积累、归档工作。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丁东伟、陈丽峰、曹志芬负责课题设计,制定各阶段总结、行动方案,课题评估与结题的筹备工作;
丁东伟:全面领导、负责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和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陈丽峰:做好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与协调工作和化学课件制作的研究;
曹志芬:做好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与协调工作和物理教学设计的研究;
张强:具体负责化学生活化教学设计的研究;
吴小伟:具体负责物理生活化教学设计的研究;
李小红:具体负责理理化生活化教学实验设计的研究;
张凌:具体负责物理生活化教学课件制作的研究;
蒋丽萍:具体负责化学生活化教学课件制作的研究;
王琳:具体负责化学生活化教学设计的研究;
谢飞:具体负责物理生活化教学设计的研究;
孙珍:具体负责物理生活化教学课件制作的研究;
连媛媛:具体负责物理生活化教学课件制作的研究。
九、第五阶段主要工作:
第五阶段:成果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总结实践经验,实践上升为理论,形成初步成果,修改、完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成果的鉴定和推广。
1、收集相关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进行资料分类整理。
2、进行总结与反思,进一步修改理论模式。
3、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撰写研究报告。
4、召开专家研讨会,指导编辑和撰写研究成果。
5、召开最终研究成果汇报会,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6、申请结题,接受总课题组验收。
十、第五阶段每月工作:
九月份:
1、制定第五阶段课题行动方案;
2、参加校教科研工作例会,学习教科研工作计划和教育局化学和物理教研组学期工作计划;
3、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新学期工作,确定课题研究课内容,积极参与申报校“同课异构”活动;
4、课题组集体备课,学习校“教学六认真”,规范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5、参加校初中部优秀备课组和教研组的评选活动;
6、参加2017年度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十月份:
1、参加校八年级物理“同课异构”活动,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上课教师及时进行教后反思的撰写;
2、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
3、学习课题组推荐论文,撰写摘要与心得;
4、参加2017年度武进区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5、参加在常州市武进区各初级中学举行的教学研讨活动;
6、参加理化教研组 “初中物理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专题研讨。
十一月份
1、进行初中物理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2、参加校九年级化学“同课异构”活动,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上课教师及时进行教后反思的撰写;
3、学习课题组推荐论文,撰写摘要与心得;
4、参加校九年级物理“同课异构”活动,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
5、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生活化教学,对研究课进行集体评议
6、参加在常州市武进区各初级中学举行的教学研讨活动;
7、进行初中物理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论文的撰写(每位老师至少一篇)。
十二月份:
1、召开课题组成员例会,准备结题事宜;
2、进行初中物理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论文的撰写(每位老师至少一篇);
3、学习课题组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
4、汇总课题组成员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化学和物理生活化教学设计;
5、参加在常州市武进区各初级中学举行的教学研讨活动;
6、推荐课题组成员评选教科研先进个人;
7、撰写好研究课题的论文或案例,进行课题工作总结,形成材料;
8、收集、汇总课题相关资料,进行归档、积累,准备结题材料。
2017年9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