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从教育中来,到教育中去的教学写作(周洁利)
读《教育写作》有感
发布时间:2023-01-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洁利

                                                                              从教育中来,到教育中去的教学写作       

                                                                                                       ——读《教育写作》有感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周洁利

    很多学校在寒假或者暑假到来的时候布置给老师一项作业,那就是写一到两篇教学论文。平时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实践经验,怎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呢?我经常为此感到苦恼,毫无头绪!直到近日读到颜莹老师写的《教育写作》这本书,如获至宝。

    写作对于教师的意义在于教师们可以将写作作为一种研究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不仅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教师把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并让其充分服务于平时的教学实践。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现和体悟教育教学的意义,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

     这里先分享关于教育叙事写作的指导,其实每一种文体都蕴含了“写作密码”。教育叙事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教学案例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生”;教育论文是“问题解决与理性思辨”,要实现思维、逻辑、语言的“三重转向”;文献综述是“在梳理中发现”,要做“程序清晰的行动”;调查报告是“基于调查的研究”,要“用证据说话”。

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是困惑广大教师的三大难题。首先谈一下如何选材:可以记录自己一次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发掘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可以叙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对课堂中的矛盾进行一一呈现,展现教师化解矛盾的机智;也可以讲述自己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温暖故事;还可以呈现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困惑与遗憾以及反思。教师通过在叙事过程中融入自己“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感受、体验,特别是伴随这种体验、感受而带来的思考、反思”,引发读者的共鸣。其次挖掘故事“背后的意义”。教师要带着思考进行叙事,把教育理论巧妙地隐藏在叙事之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让读者领会故事背后的意义。如果在叙事中以说教的口吻“讲道理”,就失去了教育叙事特有的研究价值和文体风格。再次叙述的时候,把自己融入进去。把自己融入进去是对故事中的问题进行追问,在反省中重新构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同时把自己融入进去还意味着自己不仅是写作者的身份,还是以评论者的身份来审视。最后深描要让故事引人入胜。深描就是深度描写,最重要的是有具体的细节描写,让人身临其境;深度描写还意味着要揭示故事背后隐藏的教育意义。

     接下来我将结合教学中所遇到的普遍现象阐述我的理解和解决方式。众所周知,学生在节假日后回到学校明显状态大不如从前,需要调整一两天才能进入学习状态,这是放松过度出现的节后综合症,也称之为月曜效应。每周一我们班就会出现一部分这样的孩子,上课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昏昏欲睡的样子。每当这时候我们就要调整上课的教学方法,设计让学生迅速找回状态的热身游戏,让学生放松身心,关注老师的口令并作出相应的动作,让脑细胞活跃起来,迅速进入正式上课的状态。有时候,还能结合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单词或句型进行操练,例如在学五官这课时,老师先通过歌曲视频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然后老师说出Touch your nose./Touch your eyes./Touch your ears.的不同指令,学生一边指出不同的部位,一边重复关键词‘nose,nose,nose/eyes,eyes,eyes/ears,ears,ears’。老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进,每天设计跟五官有关的不同游戏,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加深对单词的记忆。英语界的名师——田湘军老师就特别擅长调动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哪怕是下午的课老师和孩子们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因为他不仅会时不时地跟学生互动唱歌来活跃气氛,而且总能设计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游戏环节,例如编写郎朗上口的rap,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呈现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快乐和自由,以及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一堂课结束还觉得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次的课堂。这就是智慧型老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想必他一定是研究学生心理的高手,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让学生沉浸在精彩的课堂上不能自拔。

还有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等待效应我也深有感触,之前看到一位心理专家聊到他跟孩子的日常生活时,就巧妙地运用了等待效应。他的孩子成绩平平,有一次兴高采烈地回家问爸爸:你知道我这次考多少分吗?他就故意猜错几次,其实他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不然一次猜对孩子就觉得真没意思。孩子在一次次等待父亲猜测结果的过程中,将情绪积累到了一起最终再爆发,这样就不知不觉满足了孩子自信心爆棚的感觉,心思细腻的父亲配合着儿子的高涨情绪肯定了他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儿子在后面的学习中也倍加努力,因为他已经尝到了一次次失败之后获得成功的甜头。

     而在教学中我们也遇到过让学生通过心理失衡来打造等待效应,老师组织学生根据点餐的情景一人扮演服务员,三人扮演顾客,根据书上内容进行表演,但是老师看到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并没有急着让他们表演,而是问孩子们还有哪些吃的东西是我们之前学过的,能否可以丰富一下菜单再进行点餐,学生继续投入练习,增加了点餐的内容。当学生再一次准备好打算表演时,老师又补充道:服务员是否能主动点推销菜品,让纠结的顾客有更好的选择,那可以如何推销呢,请加入你们的对话,此时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表演了,他们的积极性也空前地高涨。最后老师才郑重其事地让学生上台开始精彩的表演,正因为孩子们的充分准备和积极动脑参与,才诞生了最后精彩纷呈的表演。

      一直以来,我都把自己定位为“不会写论文的人”,一说到写文章就感到无助感无从下手像无头苍蝇一般毫无头绪。偶尔写写课堂反思,也不能如作者所说的“要把写好的文章像“晾香肠”一样暂时搁置起来,隔一段时间再回头细读、修改。”细想一下,我最大的问题是在“选题”方面,总不知道要往哪方面去写。还有平时的积累太少,反思太少,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到的细节记录下来的太少,能写好论文的人一定是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得够多、善于观察捕捉和沟通的人吧。汪曾祺曾说,写作其实很容易,就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那个“调子”。那我们不仅要熟悉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熟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更要熟悉我们经历的每一个案例,在不断地总结、反思中升华自我的修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