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有感
朱秀云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从事教育工作,除了日常的教学,教育写作也至关重要。近期我阅读了《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一书,深感自己在教育写作方面还有不足,但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教育写作方法,对自己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该书提到了教师写作的困境,同时也提到了突破方法:唤醒自己的教育研究意识,学会观察与积累;学会追问与思考,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尝试和创造;建构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通融;了解教育写作的相关知识,遵循学术规范;不断锤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提到了教育叙事的研究步骤、教学案例的文本结构、教育论文的写作方法、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和调查报告写作的注意点等,基本囊括了各类文本写作方法的理论知识,专业又全面。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罢,我决定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和教育反思,写一篇文章来探讨如何在教育中“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将自己教育过程中的点滴反思记录下来,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指向教育目的这个大方向的轨道上,我们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扩充学生兴趣所及的范围,增强学习动机,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终身学习。引入知识体系之前的设疑设难,图片、影像资料等的寓教于乐、引发思考以及多学科的融合、联系等,相较于直接展示知识点、死记硬背知识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也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实践历练,更好地认识感受世界,更期待探索世界。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何教学生用英文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呢?是直接中译英,学好词组后开始背诵?教学目标是达成了,可是学生真正掌握的有多少呢?无非是几个单词几个词组而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倘若让学生亲手画一画这个过程,根据图片提示运用所学的单词、词组、句型组织语言去描述,或许你能看到更活跃的课堂,更渴望获取知识的眼神、更积极的参与以及更创新的表达。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意味着他们会拥有跳跃的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独特的思考角度。因此,需要看到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有多少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住了思维的发散,又有多少人把目光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只为寻求一个“标准答案”?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思想,一千个读者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迭,“你”感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而“我”试图探索其中的客观存在,于是有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临碣石,观沧海,满目星辰,“你”吟咏“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我”想一探宇宙的奥秘,于是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风是怎么产生的?”“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而不是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有耐心,不敷衍了事,不轻易嘲笑他们的梦想、扼杀他们的想象、粉碎他们的“杰作”,正确引导,保护好他们不经意间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或许他们中可以走出一个爱迪生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给学生更大的舞台,他们就能够创造更大的精彩。
学生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但是却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因材施教。
不可否认,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就像海边的贝壳,有些被海浪一冲就能显现出来,有些则需要我们去观察去挖掘。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最终导致的是把本来具有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的人培养成单向度的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我们需要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自己,张扬个性。如果这个孩子是桃花,就让他在春天姹紫嫣红,何须艳羡夏日之荷;如果这个孩子是飞鸟,就让他在广阔的天际翱翔,何须向往大海中遨游的鱼儿。因材施教,让孩子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爱迪生能成为发明大王,莫扎特能成为音乐巨匠,华罗庚能成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但是,充分挖掘个性培养个性并不意味着揠苗助长、陵节而施。最近一个词“内卷”颇为流行,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贩卖“不努力就会被别人甩下”的恐惧和焦虑,从而胁迫家长和孩子跟风进入无谓的竞争,完全忽略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现实情况。比如补习班就打出这样的广告:“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对手”,甚至学科培训已下沉到幼儿阶段。孩子三四岁死记硬背了乘法表,当问他“一斤桔子五块钱,五斤是多少钱”,大部分孩子是答不出来的。因为孩子现阶段的逻辑思维水平还未成熟。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尽可能依据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重智轻德的功利之心不可有,拔苗助长急不可耐的心态亦不能有。2021年落实的“双减”政策或许能纠正这种“超前”“超标”学习之偏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做好引导者,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理念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着装到举止,从言语到品行,都应做好表率。
诚然,学校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父母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和学校,从而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然而现实中,班里很多家长充当的是“甩手掌柜”的角色,对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精神状态、社交情况不甚了解,出现问题只是一味责怪训斥,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因此,父母也应提升教育素养,认识儿童的世界,把握基本的教育规律。没有父母的成长,便不会有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撑,学校教育即使不是寸步难行,也是收效甚微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果没有达成教育的共识,教育也会事倍功半。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相互借力,才能够为孩子创造最佳的成长环境。
以上就是我通过学习《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一书中的教育写作方法所撰写的一篇文章。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继续有意识地将所学的方法运用起来,不断总结经验,提升专业表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