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6-12-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燕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研究报告)

武进区294俄罗斯登陆官方体育组 陈建国 王燕

一、研究背景

1、政策依据

国家“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对开展体育工作均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新中国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针是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并明确提出以下要求:

(1).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2、理论依据

和谐教育理论:

和谐教育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因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学产生谐振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理论要求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的身体、智能、心理等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而身体发展则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一生幸福生活的源泉和保证,因此,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体者,载智之舟也。”他深刻地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和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了。” “完善人格,首在体育。”他还提出:“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他提出体育的四项功能即“强筋骨也”、“增知识也”、“调感情也”、“强意志也”。 陶行知早在1919年也曾提出“体育为德智二育之基本”。这些都足以说明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多元智能理论:

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特殊优势,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激发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竞争意识,培养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活动教学理论:

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有两大思想:一是坚持“以活动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二是“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尤其是学生,大多天性好动,喜欢玩游戏和体育活动。因此,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持续的良性强化刺激,逐渐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并在长期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强健体魄,积极进取,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效达成教育目标。

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同样具有指导价值,主要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原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原则,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统一规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让他们及其家长知道和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最终才会在行动上反应出锻炼习惯的养成。

3、实践需要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

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5.46%,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而据另一份调查显示,我国59.2%的人出了学校就不再锻炼了,目前全国二亿多职工,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仅有10.4%,偶尔锻炼的25.6%,64%的人基本不锻炼:对全国九大省市67所高校1216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每天坚持一小时锻炼的仅为7%,除体育课以外每周能、坚持一次锻炼的(不含早操和课间操)仅占8.6%。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缺陷。究其原因,是学校体育工作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锻炼氛围差,学生体育意识淡薄,锻习惯缺乏,以过十几年学校体育的学生既无对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又无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身体素质大幅下降。学生多数懂得并认同“生命在于运动”,但实践上,意识与行为,口头与参与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对体育的认识并不等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加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

4、课题概念界定

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课题中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通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使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本实验界定为在校坚持每周三次体育锻炼,每次40分钟,除体育课外每天进行30分钟到1小时的锻炼。校外坚持每天锻炼一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养成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某些方面的要求,设计好正确的行为模式,引导受教育者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体育锻炼模式,引导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学校组织教师按“三个面向”的教育要求和《全国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江苏省体育条例》、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体育方面的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期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和体育活动的能力,养成正确锻炼身体良好习惯,增强课下自我锻炼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增加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抵御疾病的能力。

3、探索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途径、方法和手段。

4、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组织体育训练、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

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与实践,了解当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

2、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九年一贯制分阶段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2.2、丰富课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3、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

2.4、构建“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锻炼模式,宏观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分析学生现状,分析原因,及时了解学生体育锻炼情况;

2、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在教学实践中引导、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方法,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3、经验总结法: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论文,科学准确地概括研究成果;

4、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的文献资料。

三、研究周期及步骤

本实验周期为三年(2013年9月——2016年12月),实验对象为全校学生。具体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

(二)、理论研究阶段:2013.10——2014.2

1.学习理论,开展调查研究,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问卷,研究对策,确定研究课题,撰写课题方案;

2.确定课题组长及课题组人员。

(三)、研究实施阶段:2014.3——2016.6

1.调查分析实际情况,指定具体的行动方案;

2.运用理论为先导的策略,指导课题深入研究,保证课题的发展;

4.深入调查,采用对个案分析等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积累成果;

5.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题展示活动。

6.在加强平时常态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课题研讨材料。

(四)、总结鉴定阶段:(2016.9——2019.12)

做好总结与材料的收集归类,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结题论证。

 

四、研究过程

课题实施近三年来,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我们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序地开展了探索与研究,经历了理论学习与准备阶段、问卷调查与分析阶段、行动实践研究与总结阶段。在实施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围绕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政策法规和教学理论,上好研究课。

1在课题的启动阶段,我们组织成员结合研究课题方案,认真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中关于体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提高了教师对体育工作和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工作的方向目标和相关的具体要求。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中有关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理论,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认真学习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等理论,并及时做好读书笔记,每人每月撰写一份理论学习心得及反思,为课题的实践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3、向教育专家咨询课题研究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明确了课题研究如何展开,研究人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任务,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如何根据实际调整研究计划和实施策略等具体问题。

4、加强培训工作,对实验教师定期进行体育观念和体育知识培训,多次对体育委员和骨干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组织能力进行专题培训。

5认真进行了研究课的说课、上课和评课活动,坚持做到上研究课的老师提前一周说课,并且说课后大家展开讨论,献计献策。研究课上完后,人人参与评课,真诚坦率地探讨一些教学问题,并时时关注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我们还把上课的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件上传到课题网站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二)围绕课题,调查与分析我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现状。

1、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同学都是独生子女,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体质也在直线下滑,由于营养过剩、缺乏锻炼、不良生活习惯、自主运动意识不强烈,造成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青少年超重、肥胖、心脑血管疾病不断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且出现低龄化倾向等。为此我们分别设计了中小学两份问卷,对当前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

2、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超过二分之一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尚未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其中小学生原因是怕累、怕吃苦,对体育知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而中学生由于学业繁重,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被繁重的课外作业占用,没时间没精力没兴趣来锻炼.

同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困难和障碍也不尽相同,既有学生的自身因素,也有外部条件的制约,学习压力大,运动场(馆)不足,缺少锻炼伙伴,缺乏锻炼器材,无人组织指导等。即客观因素限制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然而从深层次寻找原因,还与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等主观因素有关。另外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氛围,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校领导及家长的态度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现有的锻炼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因地制宜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研究课题。课题组经过调查分析后,针对中、高两个阶段,拟订了实验报告。

3、开展必要性分析: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小学生身体发育,增加身体抵抗力,愉悦身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阶段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也很强,也是最容易接受指导与训练的阶段。而初中生生理上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也是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既增进身心健康,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三)围绕课题,研究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课堂教学是习惯养成的主渠道。要不断诱导学生良好行为动机的形成,播下体育习惯的种子。利用理论课教学和每节课的开始、结束部分,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习惯的养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把体育学习最基本的要素制定成规范,让学生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达到以规范促发展的目的。

(1)、提高认识,明确体育锻炼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

(2)、改变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自主锻炼态度,又没有自主锻炼兴趣和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好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年龄、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身体条件,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锻炼的兴趣,促习惯的养成。例如,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于跑步有兴趣和习惯了,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自主锻炼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打篮球,刚才还在叫苦的同学,可一打篮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于是教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篮球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样一来,学生也会在课余时间积极地参加篮球运动了。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了,教师及时指出:“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想打好篮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好了,学生参加自主锻炼的兴趣也高了。

(3)、讲究方法,掌握体育锻炼技能。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比如足球课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4)、因人而异,提高体育锻炼兴趣。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而且不同的孩子各有不同的“玩”法。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培养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必须满足和适应学生个体需求和兴趣爱好。如同样是练习单、双足跳,跳房子游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学生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

(5)、因地制宜,丰富体育锻炼形式

针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的问题,体育组指导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或自制器材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原地跳绳、原地踢毽、原地俯卧伸、垫上运动、乒乓球、篮球赛、小场地往返跑、短距离接力赛、拔河赛、跳梯间练习、跑楼道等,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主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加强指导,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自主锻炼行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丰富课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在少年儿童中间,大多数孩子希望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但是长期以来,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并且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在偌大的中国几十年竟没有什么变化。其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形势而已,不仅体育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日渐减退,从而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此,我校从改革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着手,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1)、我们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间操模式,从文化、生活和课程的角度极大的丰富了大课间的内容和形式,突出了我校几年来形成的创新教育特色。根据各年级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本校客观实际,我们在每天上午举行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并结合时代发展采用足球操形式进行,先集体进行足球操再以班级为单位散开自主练习。下午再进行一次2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以广播体操及韵律操《青春修炼手册》进行,不仅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还培养了学生锻炼的习惯与积极性。

(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学生大多天性好动,喜欢玩游戏和体育活动。因此,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持续的良性强化刺激,逐渐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并在长期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强健体魄,积极进取,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效达成教育目标。为此课题组开展或组队参加了大量的体育活动,主要有:

A、举办每期一次校运会和体育节。我校学生运动会一是形式新颖、项目多样,尽量照顾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项目设置上有跳绳、班级接力赛、班级篮球赛、乒乓球、50米、100米、200米、400米、跳高、跳远、垒球、铅球、踢毽、带足球绕杆接力赛、座位体前屈等;二是学生参与面广,每次运动会除了单项比赛外,都设有集体项目,有项目的学生达95%以上。三是准备充分,组委会提前2——3月策划安排,各班级提前1——2月就训练,因此活动持续时间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完整系统训练;四是活动气氛热烈,安全有序。实验期共举行六次学生运动会,相关规程,工作安排、比赛成绩、奖励情况、总结材料等资料详见课题资料集。

B、组织各种学生代表队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种比赛。

实验期内,我校各运动队先后多次参加省市区级各类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加这些比赛的意义不仅在于取得的骄人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全校更多同学的体育锻炼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大面积学生,尤其是运动员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

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结合社会实际、教师实际、教育发展实际及学校体育活动实际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系列讲座:体育课题简介、体育现状简介、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活动等,提高师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2)、加强体育舆论宣传,举办体育黑板报专刊、体育知识手抄报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等。

(3)、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我们主要组织了三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观看:一种是观看校内外学生间进行的体育比赛,如校动会、区运会的各种比赛;二是校内外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友好单位之间的友谊赛、练习赛、和正式比赛;三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台直播、录播的各种体育比赛。感受体育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感受体育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

(4)、大力表彰体育锻炼先进个人,以此来大力宏扬体育精神。

一是对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师生大会上进行大力表彰;二是在校园公示栏上张贴喜报大力表彰;三是评选校园“体育之星”,并在校园网站和“明日之星”栏上登出来,向社会大力宣传;四是为体尖队员所在班级加业绩分,并为班科教师发奖金。以此来大力宏扬体育精神。

通过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使我校体育锻炼的氛围空前浓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也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设了很好情景。

4、构建“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锻炼模式,宏观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1)、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活动比学校体育活动内容更广泛、更全面,同时还能提供更丰富的活动器材。家庭中除了开展走、跑、跳、爬等基本活动技能外,还可把家务劳动列入其中。学生在既动手又动脑的劳动过程中,养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勤俭朴素的思想作风,还可以培养孩子刻苦、顽强、勇敢、果断、自信心、自制力等诸多优良的品质。同时家长可以运用一些用过的废旧物品,与学生共同再创造,再装饰,将他们变成一个个新颖的活动器械,如风筝,可以用废弃旧报纸自己制作。孩子生长在大自然中,大自然中的草、木、沙、石,在家长适当引导下,都能成为好玩的物品。在这些游戏中,父母与孩子的亲情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也得到体现,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感情。  

(2)、社区体育

加强对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使体育健身活动成为学生的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养成自觉锻炼的健身习惯,使体育成为生活的需要,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我校积极与政府协商合作,促成建设了长汀文体活动中心,聚新家园足球场,经发区小足球场等等,并在节假日免费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在课余有了锻炼的好去处,更好的促进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五)围绕课题,撰写研究性文章

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写好一篇研究性文章,并由学校组织,择优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案例的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或各级各类杂志上有多篇文章获奖和发表,说明了课题组的教师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乐于笔耕,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认真的科研态度。

 

五、研究结果

通过三年的研究及体育教学实践,学生及其家长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90%以上的学生能自觉在校内外坚持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得到良好发展,形成一套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具有可操作性教育模式:

1、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基础的良好习惯,学生遵守常规,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能自觉地把学习目标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体验到了更多的体育运动乐趣,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情况调查统计表

(本次实验分别在2014年2月和2016年11月,对各年级共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结果

问卷内容

实验前

(90人)

实验后

(90人)

你喜欢体育课吗?

非常喜欢

43 (47.8%)

49 (54.4%)

喜欢

44 (48.9%)

39  (43.3%)

不喜欢

3   (3.3%)

2  (2.3%)

你喜欢体育活动吗?

非常喜欢

52 (57.8%)

79 (87.8%)

喜欢

29 (32.2%)

11  (12.2%)

不喜欢

9  (10%)

0

在体育课课中你最喜欢什么形式的活动?

集体活动

27 (30%)

29 (32.2%)

行政小组

21  (23.3%)

12  (13.3%)

自由结成小组

12  (13.3%)

28  (31.1%)

自由活动

30 (33.4%)

21  (23.4%)

在课余时你能进行体育锻炼吗?

38 (42.2%)

78  (86.7%)

有时

23  (25.6%)

11  (12.2%)

不能

29  (32.2%)

1  (1.1%)

每天你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为

30分钟以上

33 (36.7%)

77  (85.6%)

20分钟左右

22  (24.4%)

12 (13.3%)

说不清

35  (38.9%)

1  (1.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随着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实验的开展,喜欢上体育课学生有小幅增长。这说明在养成习惯的同时,由于教师课堂形式的改进,学生对体育课喜好也有所增长,对体育活动爱好的涨幅明显。学生在选择何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方式中,对组织形式的选择呈发散性,符合小学生喜欢丰富多样学习方式的特点。在你最喜欢的形式活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略有下降但仍有20%以上的学生选择自由活动,说明学生对体育学习目的认识还不够清,体育学习动机不明确。而正确的体育动机是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保证,所以教师应在后续工作中继续加强引导。但可喜的是,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由70%上升到98%,说明体育锻炼意识在逐渐加强。学生每天除学校正常的体育活动之外,自己锻炼时间20分钟以上达98%,说明体育锻炼习惯逐步形成。另外,我校100%的学生能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类比赛及活动中,每人有3件以上的体育器材,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良好氛围。

2、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养成正确锻炼身体良好习惯。从而增加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抵御疾病的能力 

3、提升了学校体育工作质量

通过开展体育习惯养成的实验,各项体育工作开展效果显著,竞赛成绩卓越。竞技体育成绩成跳跃式增长,我校先后获得了获得了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常州市足球布点学校、武进区体育特色学校一等奖等先进称号。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组织体育训练、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

自从参加课题研究后,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总结得失。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三篇,省级论文获奖2篇,区级论文获奖7篇。

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

姓 名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及刊号

1

陈建国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科学大众

国内刊号:CN 32-1427/N

国际刊号:ISSN1006-3315

2

王奇

《简析学时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案例》

青少年体育

国内刊号:CN 10-1081/G8

国际刊号:ISSN 2095-4581

3

袁伟平

《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初步探索》

教师

国内刊号:CN46-1072/G4

国际刊号:ISSN 1674-120X

获奖论文

姓名

论文题目

组织

单位

获奖

等次

获奖

时间

1

朱泽砚

《浅谈我校少儿足球兴趣的培养》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二等奖

2014.9

2

 

《如何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优秀途径》

武进区教育局

三等奖

2014.9

3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足球教学中的运用》

武进区教育局

三等奖

2015.12

4

丁玲

《浅谈体育教师教学用语的设计与运用》

武进区教育局

二等奖

2015.12

5

 

《体育课堂尊重学生的参与权》

武进区教育局

三等奖

2016.12

6

柳阳

《常州市中学阳光体育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二等奖

2014.9

7

 

《浅谈体育游戏在体育学习中的价值》

武进区教育局

三等奖

2014.9

8

 

《体育课中无处不在的“好伙伴”-体育游戏

武进区教育局

二等奖

2016.12

9

戴亚

《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若干构思》

武进区教育局

三等奖

2014.9

  

课题组成员取得荣誉

姓名

取得荣誉

获得

时间

1

蒋立明

2014年武进区中小学田径比赛优秀教练员

2014.9

2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主题教学课堂竞赛一等奖

2015.1

3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主题教学课堂竞赛一等奖

2016.1

4

柳阳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主题教学课堂竞赛一等奖

2016.6

5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同题异构教学中体育组一等奖

2015.7

6


2014年武进区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2014.7

7


嬉戏谷杯江苏省第五届职业学校篮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2014.12

8

王奇

2014年度武进区教师考核嘉奖

2015.5

9


校教师读书征文获得三等奖

2015.1

10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校举行的同题异构课堂教学一等奖

2014.6

11

王燕

2009-2014年度红十字工作先进工作者

2014.12

12


2013年度武进区教师考核嘉奖

2014.5

13

陈建国

2014年度武进区教师考核嘉奖

2015.5

14


武进区体育特色学校先进个人

2015.12

15

袁伟平

2015年武进区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2015.7

16


2016年武进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备课笔记评比二等奖

2016.8

17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等奖

2016.6

18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同题异构教学中一等奖

2016.1

19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同题异构教学活动中一等奖

2015.7

20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课堂一等奖

2015.1

21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课堂竞赛一等奖

2014.6

22

朱泽砚

2014年武进区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优秀教练员

2014.7

23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2015.2

24


2014-2015学年度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优秀教科研先进工作者

2015.6

25


2015年武进区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优秀教练员

2015.7

26


骨干教师

2015.1

27


2015年度武进区教师考核嘉奖

2016.3

28


2016年武进区中小学生田径比赛优秀裁判员

2016.9

29

丁玲

2016年武进区中小学生体育教师备课笔记一等奖

2016.8

30

王洁

2016年武进区中小学生体育教师备课笔记一等奖

2016.8

31

余智诚

2015年武进区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优秀教练员

2015.7

 

六、问题与思考

总的来说,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工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锻炼的积极性主动自觉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状况稳定上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将体育活动不断延伸,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我校开展“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基本达到了实验方案中提出的目标,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因此我们认为该实验是成功的。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极大,学生体育锻炼养成的模式与途径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也在继续学习先进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研究,主要是:

1体育习惯的养成应持之以恒,教师应转变观念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切忌急于求成。

2在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运用锻炼方法,学会与他人相互合作,尤其是集体集体项目。学会对自己科学的评价以及制定锻炼计划等。逐渐养成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也会自我运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习惯的养成不应只重视行为表现,忽视心理过程。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心理品质的培养,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4 在实验中可借鉴的资料贫乏,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内容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仍将继续探索,从而营造出一套最合理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让学生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真正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