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教科研课题
结题鉴定书
课题名称: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陈建国 王燕
工作单位: 武进区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组织鉴定单位: 武进区教育局
批准立项日期: 2014年3月
鉴定日期: 2016年12月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制
一、课题组核心成员名单(本页格式不得变动,不得换页)
序号 | 姓名 | 职务、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课题研究的主要贡献 |
1 | 陈建国 | 副校长、中小学一级 |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 撰写课题设计;制定第一、阶段的行动方案;组织课题组内学习培训、研讨活动。 |
2 | 王 燕 | 副总务、中小学一级 |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 撰写课题设计;搜集第一阶段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的,每月发一篇课题理论学习材料在课题专题网站上,并负责课题组材料的收集、归档。撰写结题报告等。 |
3 | 袁伟平 | 小学部体育教研组长、中小学一级 |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 拟订小学高级部的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 |
4 | 王 奇 | 中学部体育教研组长、中小学一级 |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 提前在网站上发布研究课通知和学科竞赛通知;报道研究课活动情况。 |
5 | 蒋立明 | 中小学一级 |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 拟订小学中级部的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 |
6 | 朱泽砚 | 少先队辅导员中小学二级 |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 拟订中学部的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做好各阶段的课题研究课和课题组会议的拍摄工作。并负责课题组材料的收集、归档。 |
7 | 戴 亚 | 中小学二级 |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 制定第一、二阶段的行动方案及总结。 |
8 | 柳 阳 | 中小学二级 |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 制定第四-五阶段的行动方案及总结。 |
9 | 丁 玲 | 中小学二级 |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 搜集第二-五阶段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的,每月发一篇课题理论学习材料在课题专题网站上,拟订小学低级部的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制定第四-五阶段的行动方案及总结 |
(课题组核心成员包括主持人不得超过12人)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和体育活动的能力,养成正确锻炼身体良好习惯,增强课下自我锻炼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增加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抵御疾病的能力。 3、探索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途径、方法和手段。 4、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组织体育训练、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 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与实践,了解当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 2、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九年一贯制分阶段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2.2、丰富课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3、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 2.4、构建“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锻炼模式,宏观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
三、研究过程(本页根据内容,可增加页数)
研究过程: 课题实施近三年来,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我们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序地开展了探索与研究,经历了理论学习与准备阶段、问卷调查与分析阶段、行动实践研究与总结阶段。在实施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围绕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政策法规和教学理论,上好研究课。 1、在课题的启动阶段,我们组织成员结合研究课题方案,认真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中关于体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提高了教师对体育工作和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工作的方向目标和相关的具体要求。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中有关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理论,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认真学习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等理论,并及时做好读书笔记,每人每月撰写一份理论学习心得及反思,为课题的实践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3、向教育专家咨询课题研究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明确了课题研究如何展开,研究人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任务,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如何根据实际调整研究计划和实施策略等具体问题。 4、加强培训工作,对实验教师定期进行体育观念和体育知识培训,多次对体育委员和骨干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组织能力进行专题培训。 5、认真进行了研究课的说课、上课和评课活动,坚持做到上研究课的老师提前一周说课,并且说课后大家展开讨论,献计献策。研究课上完后,人人参与评课,真诚坦率地探讨一些教学问题,并时时关注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我们还把上课的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件上传到课题网站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二)围绕课题,调查与分析我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现状。 1、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同学都是独生子女,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体质也在直线下滑,由于营养过剩、缺乏锻炼、不良生活习惯、自主运动意识不强烈,造成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青少年超重、肥胖、心脑血管疾病不断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且出现低龄化倾向等。为此我们分别设计了中小学两份问卷,对当前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 2、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超过二分之一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尚未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其中小学生原因是怕累、怕吃苦,对体育知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而中学生由于学业繁重,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被繁重的课外作业占用,没时间没精力没兴趣来锻炼. 同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困难和障碍也不尽相同,既有学生的自身因素,也有外部条件的制约,学习压力大,运动场(馆)不足,缺少锻炼伙伴,缺乏锻炼器材,无人组织指导等。即客观因素限制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然而从深层次寻找原因,还与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等主观因素有关。另外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氛围,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校领导及家长的态度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现有的锻炼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因地制宜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研究课题。课题组经过调查分析后,针对中、高两个阶段,拟订了实验报告。 3、开展必要性分析: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小学生身体发育,增加身体抵抗力,愉悦身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阶段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也很强,也是最容易接受指导与训练的阶段。而初中生生理上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也是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既增进身心健康,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三)围绕课题,研究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课堂教学是习惯养成的主渠道。要不断诱导学生良好行为动机的形成,播下体育习惯的种子。利用理论课教学和每节课的开始、结束部分,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习惯的养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把体育学习最基本的要素制定成规范,让学生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达到以规范促发展的目的。 (1)、提高认识,明确体育锻炼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 (2)、改变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自主锻炼态度,又没有自主锻炼兴趣和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好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年龄、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身体条件,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锻炼的兴趣,促习惯的养成。例如,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于跑步有兴趣和习惯了,可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自主锻炼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打篮球,刚才还在叫苦的同学,可一打篮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于是教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篮球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样一来,学生也会在课余时间积极地参加篮球运动了。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动了,教师及时指出:“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想打好篮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好了,学生参加自主锻炼的兴趣也高了。 (3)、讲究方法,掌握体育锻炼技能。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比如足球课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4)、因人而异,提高体育锻炼兴趣。 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而且不同的孩子各有不同的“玩”法。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的习惯,加以正确引导,鞭策与鼓励其成效也就愈大。培养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必须满足和适应学生个体需求和兴趣爱好。如同样是练习单、双足跳,跳房子游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学生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 (5)、因地制宜,丰富体育锻炼形式 针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的问题,体育组指导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或自制器材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原地跳绳、原地踢毽、原地俯卧伸、垫上运动、乒乓球、篮球赛、小场地往返跑、短距离接力赛、拔河赛、跳梯间练习、跑楼道等,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主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加强指导,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自主锻炼行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丰富课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在少年儿童中间,大多数孩子希望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但是长期以来,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并且多年来同做一套广播体操,在偌大的中国几十年竟没有什么变化。其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形势而已,不仅体育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日渐减退,从而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此,我校从改革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着手,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1)、我们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间操模式,从文化、生活和课程的角度极大的丰富了大课间的内容和形式,突出了我校几年来形成的创新教育特色。根据各年级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本校客观实际,我们在每天上午举行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并结合时代发展采用足球操形式进行,先集体进行足球操再以班级为单位散开自主练习。下午再进行一次2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以广播体操及韵律操《青春修炼手册》进行,不仅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还培养了学生锻炼的习惯与积极性。 (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学生大多天性好动,喜欢玩游戏和体育活动。因此,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持续的良性强化刺激,逐渐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并在长期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强健体魄,积极进取,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效达成教育目标。为此课题组开展或组队参加了大量的体育活动,主要有: A、举办每期一次校运会和体育节。我校学生运动会一是形式新颖、项目多样,尽量照顾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项目设置上有跳绳、班级接力赛、班级篮球赛、乒乓球、50米、100米、200米、400米、跳高、跳远、垒球、铅球、踢毽、带足球绕杆接力赛、座位体前屈等;二是学生参与面广,每次运动会除了单项比赛外,都设有集体项目,有项目的学生达95%以上。三是准备充分,组委会提前2——3月策划安排,各班级提前1——2月就训练,因此活动持续时间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完整系统训练;四是活动气氛热烈,安全有序。实验期共举行六次学生运动会,相关规程,工作安排、比赛成绩、奖励情况、总结材料等资料详见课题资料集。 B、组织各种学生代表队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种比赛。 实验期内,我校各运动队先后多次参加省市区级各类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加这些比赛的意义不仅在于取得的骄人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全校更多同学的体育锻炼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大面积学生,尤其是运动员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 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结合社会实际、教师实际、教育发展实际及学校体育活动实际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系列讲座:体育课题简介、体育现状简介、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活动等,提高师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2)、加强体育舆论宣传,举办体育黑板报专刊、体育知识手抄报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等。 (3)、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我们主要组织了三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观看:一种是观看校内外学生间进行的体育比赛,如校动会、区运会的各种比赛;二是校内外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友好单位之间的友谊赛、练习赛、和正式比赛;三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台直播、录播的各种体育比赛。感受体育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感受体育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 (4)、大力表彰体育锻炼先进个人,以此来大力宏扬体育精神。 一是对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师生大会上进行大力表彰;二是在校园公示栏上张贴喜报大力表彰;三是评选校园“体育之星”,并在校园网站和“明日之星”栏上登出来,向社会大力宣传;四是为体尖队员所在班级加业绩分,并为班科教师发奖金。以此来大力宏扬体育精神。 通过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使我校体育锻炼的氛围空前浓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也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设了很好情景。 4、构建“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锻炼模式,宏观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1)、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活动比学校体育活动内容更广泛、更全面,同时还能提供更丰富的活动器材。家庭中除了开展走、跑、跳、爬等基本活动技能外,还可把家务劳动列入其中。学生在既动手又动脑的劳动过程中,养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勤俭朴素的思想作风,还可以培养孩子刻苦、顽强、勇敢、果断、自信心、自制力等诸多优良的品质。同时家长可以运用一些用过的废旧物品,与学生共同再创造,再装饰,将他们变成一个个新颖的活动器械,如风筝,可以用废弃旧报纸自己制作。孩子生长在大自然中,大自然中的草、木、沙、石,在家长适当引导下,都能成为好玩的物品。在这些游戏中,父母与孩子的亲情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也得到体现,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感情。 (2)、社区体育 加强对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使体育健身活动成为学生的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养成自觉锻炼的健身习惯,使体育成为生活的需要,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我校积极与政府协商合作,促成建设了长汀文体活动中心,聚新家园足球场,经发区小足球场等等,并在节假日免费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在课余有了锻炼的好去处,更好的促进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五)围绕课题,撰写研究性文章 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写好一篇研究性文章,并由学校组织,择优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案例的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或各级各类杂志上有多篇文章获奖和发表,说明了课题组的教师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乐于笔耕,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认真的科研态度。
|
四、研究成果(简要陈述解决了哪些问题,发表或获奖的主要文章)
通过三年的研究及体育教学实践,学生及其家长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90%以上的学生能自觉在校内外坚持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得到良好发展,形成一套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具有可操作性教育模式: 1、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基础的良好习惯,学生遵守常规,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能自觉地把学习目标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体验到了更多的体育运动乐趣,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情况调查统计表 (本次实验分别在2014年2月和2016年11月,对各年级共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随着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实验的开展,喜欢上体育课学生有小幅增长。这说明在养成习惯的同时,由于教师课堂形式的改进,学生对体育课喜好也有所增长,对体育活动爱好的涨幅明显。学生在选择何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方式中,对组织形式的选择呈发散性,符合小学生喜欢丰富多样学习方式的特点。在你最喜欢的形式活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略有下降但仍有20%以上的学生选择自由活动,说明学生对体育学习目的认识还不够清,体育学习动机不明确。而正确的体育动机是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保证,所以教师应在后续工作中继续加强引导。但可喜的是,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由70%上升到98%,说明体育锻炼意识在逐渐加强。学生每天除学校正常的体育活动之外,自己锻炼时间20分钟以上达98%,说明体育锻炼习惯逐步形成。另外,我校100%的学生能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类比赛及活动中,每人有3件以上的体育器材,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良好氛围。 2、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养成正确锻炼身体良好习惯。从而增加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抵御疾病的能力。 3、提升了学校体育工作质量 通过开展体育习惯养成的实验,各项体育工作开展效果显著,竞赛成绩卓越。竞技体育成绩成跳跃式增长,我校先后获得了获得了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常州市足球布点学校、武进区体育特色学校一等奖等先进称号。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组织体育训练、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 自从参加课题研究后,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总结得失。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取得了一些成果。
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
获奖论文
|
课题组成员取得荣誉
序 | 姓名 | 取得荣誉 | 获得 时间 |
1 | 蒋立明 | 2014年武进区中小学田径比赛“优秀教练员” | 2014.9 |
2 |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主题教学课堂竞赛一等奖 | 2015.1 | |
3 |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主题教学课堂竞赛一等奖 | 2016.1 | |
4 | 柳阳 |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主题教学课堂竞赛一等奖 | 2016.6 |
5 |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同题异构教学中体育组一等奖 | 2015.7 | |
6 | 2014年武进区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 2014.7 | |
7 | 嬉戏谷杯江苏省第五届职业学校篮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 2014.12 | |
8 | 王奇 | 2014年度武进区教师考核“嘉奖” | 2015.5 |
9 | 校教师读书征文获得三等奖 | 2015.1 | |
10 |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校举行的“同题异构”课堂教学一等奖 | 2014.6 | |
11 | 王燕 | 2009-2014年度红十字工作“先进工作者” | 2014.12 |
12 | 2013年度武进区教师考核嘉奖 | 2014.5 | |
13 | 陈建国 | 2014年度武进区教师考核嘉奖 | 2015.5 |
14 | 武进区体育特色学校先进个人 | 2015.12 | |
15 | 袁伟平 | 2015年武进区中小学生篮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 2015.7 |
16 | 2016年武进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备课笔记评比二等奖 | 2016.8 | |
17 |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等奖 | 2016.6 | |
18 |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同题异构教学中一等奖 | 2016.1 | |
19 |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同题异构教学活动中一等奖 | 2015.7 | |
20 |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课堂一等奖 | 2015.1 | |
21 |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课堂竞赛一等奖 | 2014.6 | |
22 | 朱泽砚 | 2014年武进区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优秀教练员” | 2014.7 |
23 |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 2015.2 | |
24 | 2014-2015学年度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优秀教科研先进工作者” | 2015.6 | |
25 | 2015年武进区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优秀教练员” | 2015.7 | |
26 | 校“骨干教师” | 2015.1 | |
27 | 2015年度武进区教师考核嘉奖 | 2016.3 | |
28 | 2016年武进区中小学生田径比赛“优秀裁判员” | 2016.9 | |
29 | 丁玲 | 2016年武进区中小学生体育教师备课笔记一等奖 | 2016.8 |
30 | 王洁 | 2016年武进区中小学生体育教师备课笔记一等奖 | 2016.8 |
31 | 余智诚 | 2015年武进区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优秀教练员” | 2015.7 |
五、成果推广打算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极大,学生体育锻炼养成的模式与途径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也在继续学习先进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总的来说,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工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锻炼的积极性主动自觉性明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状况稳定上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将体育活动不断延伸,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我校开展“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基本达到了实验方案中提出的目标,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因此我们认为该实验是成功的。但有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主要是: 1、体育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应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切忌急于求成,应持之以恒。 2、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研究学生的锻炼方法,教会学生正确运用锻炼方法,学会与他人相互合作,尤其是集体集体项目。学会对自己一个科学的评价,学会自己制定锻炼计划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渐养成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也会自我运动,这有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习惯的养成不应只重视行为表现,忽视心理过程。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心理品质的培养,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4、 在实验中可借鉴的资料贫乏,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内容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仍将继续探索,从而营造出一套最合理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让学生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真正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
六、鉴定情况(本页格式不得变动,不得换页)
鉴定组成员 | 姓 名 | 工作单位 | 工作职务 | 技术职称 | 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鉴定意见 |
鉴定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 |||||
区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
盖 章: 年 月 日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