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走进课程,走进学生,走进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常规要求
发布时间:2012-02-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陈萍飞 南京市紫竹苑小学 吴青华

 

走进课程,走进学生,走进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常规要求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陈萍飞   南京市紫竹苑小学 吴青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它是一门国家理想课程到地方、学校现实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可以说,比任何一门学科都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一是教师要正确认识这是一门经验型综合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教学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活动的课程。二是要求教师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兴趣和爱好,创设情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寻找生长、发育的精神的种子。三是要求教师成为生活的探究者、指导者,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综合能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每一个主题活动的过程有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对学生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方案制定的指导、活动过程的指导及总结和实施交流阶段的指导。
一、活动准备阶段的指导
活动准备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确定和解剖活动主题,分组制定子课题活动方案。
1.指导学生确定和解剖活动主题
从理论上说,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有五种基本思路:一是依托社区资源、设计与社区生活和文化相关的主题;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的主题;三是设计密切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题;四是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生发的主题;五是以不良问题作为主题。选择活动主题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但是,课程起始阶段就让学生自行提出研究主题是不太现实的,教师要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确定后,研究的大方向明确了,但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因此,主题还需要被具体地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小课题,这样的活动才能落实,才能顺利地开展。主题的分解是主题活动实施过程的开端,包括提出问题、删除或整合问题和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三个层次。教师在这过程中应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但教师绝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应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1)指导学生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教师必须在活动主题分解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大主题范围内熟悉主题的背景和内容,然后抓住大主题中的一个关键词进行发散思维或头脑风暴,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如某校五年级开展主题为《中秋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中秋节的内容和话题。在选题指导课的开始,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十几个研究问题。
(2)指导学生按照“有价值、可操作”的原则筛选、整合研究问题。首先,研究内容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研究成果能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研究过程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或社会思考。其次,要考虑问题切口要小,挖掘要深,学校或学校附近是否能提供问题研究的必需条件,自己和同伴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等。如上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十几个问题中筛选、整合出四个子课题:①小学阶段各科教材中有关中秋节的内容分析;②月饼的制作;③中秋节的传统;④中秋节的社会现象。
2.指导学生合理组织活动小组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在小学阶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并在小学生阶段开始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启蒙和培养,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可以按主题临时分组,也可以按学期定期分组,以学生自愿结合为主、教师适当调配为辅,组合结构合理、具有责任性的活动小组。
(1)确定活动小组的核心成员。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组合以自愿为主,鼓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组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来组合小组的,而是按照学生的人际关系来组合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保证活动的安全、有效,教师必须在全班确定12—16位(视班级总人数而定)智力因素较好、组织能力较强、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责任心的学生为活动小组的核心成员。这些核心成员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将12—16位活动小组的核心成员以自愿为原则进行两两组合,其他学生围绕核心成员以自愿为原则组合活动小组,每组人数4—6人为宜。
(2)确定活动小组组长,制定小组活动规章。各组的组长由核心成员担任,副组长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非核心成员优先。通过培训,明确组长、副组长的职责、组员的权利和义务、陪同家长的职责。
3.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
当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小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本组承担的问题、活动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式、活动过程的设计、搜集资料的方法、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计划书式等。在指导学生制定小组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先给学生做一些提示或示范,然后,叫学生去模仿,让学生通过多次实践与讨论,学会自主制定完善的研究方案,熟悉制定研究方案的过程。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定的研究步骤要可行、可操作,选择的活动方式要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
4.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活动资料
小学生搜集资料的常用方法是检索(文献和互联网)、调查(问卷和访谈)、实地考察。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活动资料:(1)指导学生分析活动内容,明确要查什么样的资料,确定搜集资料的途径;(2)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搜集资料的工具,掌握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3)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资料、获得并整理需要的资料;(4)告诉学生在查资料及整理资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记下资料来自何处、作者是谁、文章发表时间等。
二、活动实施阶段的指导
活动实施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确保合作与分工的有效,加强活动实施安全指导,组织活动汇报,加强中途指导,指导学生积累活动资料。
1.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确保合作与分工的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指导”是指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前针对落实活动任务、明确活动预期目标、确定活动时间和次数等方面的指导。明确活动任务是综合实践活动保持高效率的关键,因此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前要进一步小组合作指导。
(1)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明确分工,鼓励各成员积极承担责任。大家任务明确,各行其责,可以防止互相推诿,彼此依赖的问题出现。同时要指导学生确定每次活动的预期目标。
(2)要引导学生相互支持、配合。在一个小组内,学生学习能力有强弱,家庭背景、学习条件也有所不同。在完成任务时,则特别需要培养学生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精神。大家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彼此鼓励,共同完成任务。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小组内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要给每个成员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发表观点的时间与机会,以防止组长独裁、好学生“一言堂”、困难学生成听众的现象。
(3)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时间是根据活动场所来安排的,一般是课堂外校园活动紧时间、校园外的社区活动放时间。根据这一原则,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前要指导学生根据小组人员的配备和组员个人的能力确定活动起始的时间以及次数。
(4)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写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及时记载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在诸多记录活动情况的手段中,活动日记既能全面具体地记录活动过程,又容易操作。活动日记需要记录的内容一般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经过、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收获体验等。活动日记的记录形式,可以是纯文本性的,也可以是表格式的。
2.加强活动实施安全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组织众多的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室外活动,容易引发交通、意外伤害等安全事故,因此安全管理问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1)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一个人只有在其生存和活动的环境中感知和认识到有威胁其生存和工作的危险时才会产生安全需要,所以就必须掌握识险、排险、避险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识险是安全意识的前提。意识的强弱主要是通过能力来表现的,安全意识强弱主要是通过排险和避险能力来表现的,这种能力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小学生年龄小、心理不稳定、自护能力差、没有足够的排除险情的能力,因此,不提倡小学生参与排险活动,注重加强学生的识险和避险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学校要组织以道路交通安全、意外伤害防治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三点:首先,活动必须是实践活动或实践模拟活动,不能是表演;其次,活动必须全员参与;再次,活动必须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2)综合实践活动的室外活动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活动指导教师要在活动实施指导中落实周密的安全组织工作,制定外出活动安全公约和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当然,学校和班级也应拟定安全预案,并且让活动指导教师和学生明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各自该在什么范围内发挥什么职责,尽到什么责任,要尽可能地避免安全事故,降低安全事故的破坏率。
小组活动中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主要有:①遇到组员或陪同家长未准时到指定集中地点,组长要及时用电话联系,联系不到要及时请示活动指导教师,再作处理。②遇到大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取消预期活动,并及时通知所有组员和陪同家长,活动时间另定。③在活动中遇到大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立即停止活动,及时找安全的地方避风避雨,不要在树下、电线杆下躲避,避免遭到雷击。④在活动中遇到组员生病,立即通知组员家长,并及时请示活动指导老师。⑤在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立即停止活动,及时报警和告知活动指导教师。
在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安全组织工作时必须注意两点:第一,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要作充分的估计;第二,每个考察活动的安全组织工作落实到每个参与活动的教师、学生、家长,不能走过场。
(3)适当利用家长资源,建立“家长义工制”。每个活动小组聘请两位家长作为室外活动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本组成员的家长担任。指导教师为小组活动提供交通工具,或组织活动小组成员乘坐公共交通(包括步行)。指导教师要按照活动计划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活动,并做好记载。
3.组织活动汇报,加强中途指导
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难以预测的情况,如用预定方法难于取得有价值的资料、课题研究方向偏离、课题难于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合作不愉快、出现新的研究课题等等。这时就需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帮助学生指点迷津。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汇报交流,具体的内容可分为:(1)引导学生汇报活动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说出来。(2)学生分组汇报后,指导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自由发言的时间和机会,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将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来,给予指导和支持。(3)指导教师要在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新生成的主题,将活动不断拓展、深入。
4.指导学生积累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原始资料,有文本材料各种读书笔记、调查问卷、实验数据、活动日记等,有音像制品、录音带、录像带、储存器等,有实物、标本、模型等。这些原始资料,是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活动总结阶段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撰写各种报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种对活动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活动主题一旦确立,就要指导学生制作档案袋,在档案袋的封面填写:课题名称、研究人员、合作伙伴、分工情况、指导教师等。在活动展开阶段的各种资料及时放进档案袋,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三、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指导
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整理、分析活动资料,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多形式展示、交流、宣传活动成果,指导学生学会理性反思。
1.指导学生整理、分析活动资料
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阶段,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形成结论。
整理资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是承上启下的一环,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初,教师可要求学生同时对资料及时进行整理,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门别类的整理;在主题活动进行的每个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及时将资料进行阶段性整理。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掌握并运用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并在学生自主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资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审视,通过对资料的判读、分类、整合与提炼,体验到了研究的喜悦与乐趣。
分析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有很多,有因果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从问卷量表中指导学生可以获得大量数据用于指导学生的定量分析。指导学生可以将这些数据转化成图表,利于指导学生的分析。要记住,一个课题中不是只采用一种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据所获取的资料和指导学生的研究目的,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
2.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制定成果展示方案
学生整理、分析完活动资料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要教会学生撰写研究总结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规范。学生成果报告基本格式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括标题、摘要和活动的背景。第二部分主体报告部分。这是成果报告的正文部分。包括活动或研究选题角度、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建议。第三部分是附录。列出主要参考文献,附上各种调查表格等。
为了让实践活动成果有效地进行展示和交流,为主题活动评价提供依据,指导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本小组成果展示的活动计划。要指导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选择成果表现形式,有文字类,如课题作业、小报设计、研究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有实物类,如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网页等。
成果展示则可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形式。对内是指向本组本班,可采取这些形式,如:“班级讨论会,辩论赛,制作展,交流会,墙报展,调查报告展,一台节目等”。对外展示是指向家长、全校、社会。对家长展示又可分为亲子展示和家长座谈会展示。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发现、成果主动在家里向家长随意展示,分享快乐和体验,融洽感情,得到家长的鼓励和帮助。利用家长座谈会进行展示更能督促学生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使家长进一步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支持综合实践活动。对全校的展示主要是带有宣传的目的,如:“我们的新时空——校园一隅设计”这一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认为非常适合向全校展示,号召全体师生关心校园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活动的目的,于是,组织学生向全校学生进行展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社会的展示也主要是为了宣传、号召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并为今后的活动争取社会帮助。对外展示还可走出校园,到社区选择场地展示,这种展示最好是结合社区的大型活动,开展的可能性才大些。对外展示有利于赢得其他群体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有利于扩大活动的影响,有利于主题的深入,拓展。
综合实践的活动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然而学生的研究成果并非在结束时才出现,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或取得了小小成功时,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的展示欲望,及时提供展示机会,而且每一次展示都要伴随着激励,可以是口头评价或荣誉奖励,也可以写一句赞美的话。而且这种针对展示的评价是生生、师生互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是多渠道、多形式的,但都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在交流中总结经验,积极进取,敢于创新。
3.指导学生学会理性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全程参与的一个活动过程。通过反思,有利于活动主体获取经验,提高综合素养,升华心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如何。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的?有没有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自己是如何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的,有没有遇到困难,是否请求帮助的?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建议如何?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和辛苦了吗?有什么经验和教训?我在活动中的和其他同学的合作了吗?……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我追问,可以看出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如何。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如何。考察学生在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再次,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工具、操作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方面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当然,后两种情况的反思,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反思。比如将自己的活动成果展示出来,或是照片展示;或是自己写的体验日记,主办的手抄报……通过同学、老师、家长参与评价,来反思自己的能力素养如何?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引起注意等。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有利于提高活动的质量,更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的角色作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