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知识普及---预防手足口病
发布时间:2014-03-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燕

 

关于预防手足口病的通知
与相关知识宣传
春季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1820日上海有两名幼儿死于手足口病,近期我区部分幼儿园也出现此类疫情,为有效控制此病的发生和流行,我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各项防控措施和“三早”工作(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各位班主任(尤其是小学部)要切实做好班级的晨午检工作,并将情况如实填写到学校因病缺课情况登记表上,及时上报到卫生室,以便学校尽快采取措施预防或制止疫情的扩散。
 
手足口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
特征表现:
1、急性起病,发热
2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
3
、手掌或脚掌部出现迷离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4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5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
 
预防措施:
1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防止病从口入。
3
、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4、如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5、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6
、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7、如果手足口病的孩子出现下列情况提示有危重症可能,应及时就医 1.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者嗜睡; 2.频繁惊跳或肢体抖动; 3.肢体无力、瘫痪; 4.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四肢冰凉、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 5.呼吸困难、频率明显加快或减慢,呼吸变浅、节律不规则等; 6.高热(体温大于 39℃)持续不退超过4小时,即使服用退热药并做好物理降温仍效果欠佳。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是是孩子在春夏时,感染到柯萨奇病毒和肠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病毒是经由感染人的喷嚏进行飞沫传染,或者所排出的粪便,经由口或手来传染。在流行期间,爸妈要减少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同时要养成洗手的习惯。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孩子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1、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2、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EV71感染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甄别确认第2期、第3期。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1)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可疑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EV71感染重症病例甄别的关键是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并及时记录。
3、治疗要点
EV71感染重症病例从第2期发展到第3期多在1天以内,偶尔在2天或以上。从第3期发展到第4期有时仅为数小时。因此,应当根据临床各期不同病理生理过程,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吃熟食: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不要让孩子吃生冷食物。
喝开水:不要让孩子吃生水。
勤洗手:要勤剪指甲、勤洗手,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
常通风: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家里要经常通风。
晒太阳:EV71病毒最怕紫外线,多晒太阳能有效消灭病毒。另外,家居物品如衣被等也要勤曝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