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营造民主自由教学环境策略之我见(严红仙)
发布时间:2012-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严红仙

 

营造民主自由教学环境策略之我见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严红仙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有理智、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便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在冷淡的师生关系,僵化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的教学是失去美的教学,是没有灵性的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心灵之光的,也终将是失败的教学。捆住了的身手再矫健也难以施展,绑紧了的翅膀再有力也无法飞翔,禁锢了的脑子再聪明也难有创新。所以今天我们政治教师与其一味埋怨学生“死板”,少有“灵性”,对学习缺乏热情,不如静心反思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症结所在。回顾以往的政治教学历程,不难发现,虽然过去我们也强调“寓教于乐”,也讲在政治教学中要做到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由于受旧的思维定势和旧的教学套路的影响,在政治教学中往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积累,重机械训练轻政治实践,使原本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变成了毫无生气的干巴的语言材料,政治讲解变成了少有人情味、缺乏灵性的“教条主义”,哪里还谈得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为此,我认为政治教师要使学生喜欢上政治课,也为使政治学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书育人功能,就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学得愉快,学得有效。以下就是我                                                      在政治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所坚持的一些原则,所做的几点尝试。
一、亲切化原则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教育人培养人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教师是这项活动的直接执行者,他的言谈举止是否得体,是否让人觉得可亲可近,直接影响到他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倘若想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课,并且学得饶有兴味,首先你应该学做一名可亲之师,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满腔热情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并且把自己发自内心的爱化作微笑流露在脸上,化作幽默融汇到话语里,化作爱护表现在行动中,这样,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尊重、宽容,自然乐意与你交心,与你为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非常容易接受,学生非常愿意与你交流的朋友形象,那么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创造出师生感情共鸣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在你营造的“温馨”天地中获得愉悦的享受和深刻的感染。
    二、平等性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反感,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这样学生自然学得身心疲惫,劳而无功。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而应当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激发、引导、指导等“教”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加入“学”的行列,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他们交换自己的看法,和他们合作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与他们一起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如讲到和平与发展问题时,与学生一起结合国际形势分析讨论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根源及障碍,由于紧扣时局,学生参与积极,大胆举例。大家站在维护和平与发展的立场上很快形成共识,要和平,要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大家参与中让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信任、友善、宽容与关爱,受到激励、鞭策、鼓舞和感化,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三、自主性原则
    在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其自身是内因,是发展的根本所在,教师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在学习中应不断比较、总结,怎样听课、复习有效,怎样思维、作业正确,怎样发言、讨论有助于能力提高,以此培养自己的独立性、自觉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另一方面,为尊重学生内心的需要和兴趣,教师还应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自己寻找学习伙伴,自己决定学习结果的呈现形式。比如采用个人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如法制教育报告、心理素质教育报告等)、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编写政治小报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这样做将学习的自主权放手给了学生,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能积极参与活动,在学习中思维活跃,各尽其智,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四、个性化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我们谆谆的教诲:“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现自己的调子,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这段至理名言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那种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顾学生的兴趣特长,粗暴地侵占学生的个体活动时间,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一刀切”教法,势必导致迟钝的学生跟不上,聪明的学生不满足,天才的学生无法脱颖而出。而且单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的教法也终将使学生“敬而远之”,丧失学习的热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在智力、杜会背景、情感及生理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或潜在的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萌发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不致被埋没,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切忌将学生虽不大规范,却完全正确,甚至有创造性的见地按教师的要求“格式化”。比如,在探究美伊即将爆发的战争时,我让学生不必按文本的原意去理解,而是从各自的出发点着眼,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至于他们的理解孰是孰非,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做法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五、开放性原则
    新时期我们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当代认知和思维特征的新人,而僵化的教学形式却跟定和束缚着人的自由发展,为顺应教育形势,使政治教学焕发生机,充满活力,能激发学生求知、求异、求新的兴趣,我们政治教师就应努力将“封闭式”的教学转化为“开放式”的教学。比如,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内学习激发出来的疑点和兴奋点,有计划地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信息世界;可让学生在多功能的现代化教室里翻阅名人简历,查看资料索引,使字宙天地、人文景观尽收眼底;可让学生参观校史陈列室、艺术馆,邀请名人作讲座,使他们睁开眼睛,打开耳朵,动手动脑,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活动;可将课堂教学引向阅览室、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给学生以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还可以尝试“教”“学”的角色互换,让学生也享有“教”的机会,体会“教”的甘苦。通过这些开放式的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激励性原则
    前苏联学者斯拉斯捷宁说过:“激励就是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给以动力,唤起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时机,采用激励机制,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得到赞赏这似乎顺理成章,其实,学生出现错误或做得不够完美时,教师为他分析错误的原因,帮他寻找完善的方法,对他说鼓励的话语更加必要。比如,学生朗读某一材料尚不熟练时,你可以择其某一闪光点给予肯定:“你没有读错。”“你声音响亮”“你普通话标准。”进而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均可以加以表扬:“你懂得谅解别人。”“你很会尊重别人。”“你能主动帮助人。”“你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告诉他今后努力的方向,学生自然乐意接受。因为教师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时时处处认为“我会”、“我能行”、“我比以前做得好”,能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的乐趣,进而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学习的愿望、前进的动力。
    和谐宽松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人的身心键康,同样,民主自由的教学“生态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基于这种认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时刻不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让“政治世界”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乐学”进而“好学”,最终能在政治学习的园地上摘取属于自己的成功之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