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贿赂”学生——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发布时间:2013-12-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袁琴玉
也谈“贿赂”学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贿赂”学生的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的教室。大到玩具,小到零食,老师们的衣兜简直变成了多啦A梦的口袋,可以掏出许多孩子们喜欢的玩意儿。当孩子对奖品的兴趣比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更为浓烈时,我们的奖励就是不恰当的了。
“身为每天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要让小孩守规矩确实是全世界最难的事情之一。”——雷夫
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老师说的。这本书因为来自教育第一线,描写了真实的教学故事,反映了教学热点问题,探讨了教育难点问题,充满着教育的智慧而被广大教育者所推崇备至。
工作也有二十多年了,在这段不算太短暂的岁月里,我发现老师们开始越来越喜欢或者说是习惯于“贿赂”学生了。特别是低年级的老师们,更是不惜血本的买了好多小奖品甚至小零食,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来“哄骗”孩子的乖巧。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雷夫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里,明确地向大家指出:孩子的正确行为不是靠奖励来获得的,而是要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行为准则来实现。老师可以给孩子制定班规,而这个班规的制定需要大家一起来商讨。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也不能为了谁而任意地被破坏。学生在教室的学习、生活,其实就是为了以后融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学习。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秩序和规则的孩子,以后长大了,也会是一名守法的好公民。
遵守规则的孩子,可以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重。一旦违反规则,就要承受一定的惩罚。例如帮助老师整理图书角,为大家换纯净水,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等等,我认为这都是孩子们应该做的,只有这样做了才是真正的班级小主人。有的老师喜欢把清洁工作的打扫作为惩罚的手段,我觉得长期以往,会给孩子带来一种认知上的误区:以为劳动是可耻的,是一种惩罚。我们可以尝试把清扫工作当作一种奖励,一种需要大家协同合作的项目来完成。
我也喜欢奖赏孩子,但不是贿赂他们。一个孩子坚持在一周里认真书写,字迹清楚端正,就可以获得奖励;一个孩子课外阅读丰富,写出了一篇有水平的,耐读的习作,我也会给予奖赏;数学口算接连5次全对,我也会给予奖赏;英语领读语感语调让大家欣赏,也可以获得奖励……尽管我现在只教语文,已经不教他们的数学和英语了,但我还是喜欢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喜欢看到他们由于自己的努力而获取奖赏时的快乐。这种奖赏,可以是一次亲切的交谈,可以是一份常用的文具,也可以是课后的一个小点心,还可以是一次QQ聊天的预约(我曾把周末QQ聊天当作是对孩子的一种奖励,也可以跟孩子父母聊,我们约定只聊孩子们的进步和好的表现,这样就打消了孩子对于家访的抵触情绪和不安心理)。
给孩子提供获取奖赏的各种机会,我们就无需再刻意的去贿赂学生了。我们的奖赏,应该针对孩子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道德观念。莫以成败论英雄,休以成绩论好坏。成绩好,固然值得高兴,但不是必须奖励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而不仅仅只看到结果。
应不应该“贿赂”学生?会不会“贿赂”学生?如何“贿赂”学生,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应不应该“贿赂”学生?会不会“贿赂”学生?如何“贿赂”学生,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