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享受孩子,享受教育,享受生活(吴燕华)
发布时间:2016-06-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燕华

 享受孩子,享受教育,享受生活

———《我是这样做教师的》读后感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吴燕华  

 

世界就是你看到的样子。在任何时候,这个世界总是不完美的。学会接受世界的不完美,并努力发现世界中的美好,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养。为人师者,应该将生活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应该在这些洁白如纸的幼小心灵上,尽力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努力创造条件,呵护他们成长。  

美无处不在。校园的景致、教室的布局、办公桌上整齐的书籍、作业本上端正的字迹、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所有这些都是美。不用苦苦搜寻,也不用苦苦思索,美就在身边。只是,“上帝和人都在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人却不知珍视。”  

“现在的许多孩子,为什么不会感动了?”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徐惟诚发出这样的感慨。他说,在研究未成年人教育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我为??而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很多孩子只能写出类似“自己的钱包失而复得”的“感人故事”,实际上都是编造出来的。这种现象也频率渐高的出现在美术教学中,不久前我在三年级听美术欣赏课时,当一幅幅精美的中国建筑图片出现在屏幕上,孩子们的脸上并没有出现我预想中的那种惊喜而感动的表情,老师请一个曾到北京旅游的孩子说说“故宫”时,孩子指着图片告诉我们从哪个门进去,旁边有些什么,里面有些什么,后面是什么??孩子描述着参观的路线,讲了很多,但没有一处提到故宫的“美”。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然而现代儿童对美好的事物的感受力正在减弱。因此帮助学生摘掉对美好的事物的“近视眼镜”实在是刻不容缓。   

学生感受力的减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信息处理不畅造成的“消化不良”。   

网络信息社会的进一步拓展,信息流速的加快,大大超出了青少年个体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孩子们还来不及体验和消化这些信息,就匆匆赶往下一站,过多的信息挤压孩子们的心灵,造成消化不良,而长久的消化不良必然引起感受力的麻木和迟钝。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现代的孩子们的周围充斥着光怪陆离的视觉现象,难怪对于很多美好的事物就视而不见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经典的范例,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指导学生学会遴选合理的信息。   

案例1:《会唱歌的乐器》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分类搜集有关乐器的知识,并结合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制作幻灯片,教师还告诉大家将有 “小老师”介绍乐器的知识的环节。   

实践效果:孩子们准备得相当充分,通过参与搜集信息、有目的的筛选信息,孩子们对表现的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两个月后的美术问卷调查中,能够掌握乐器的分类,能够描绘出乐器外形及其细节特点的同学仍有83%!有的同学还在描绘的古筝旁画上高山流水,在小提琴旁添上七彩的五线谱,这些都说明孩子们感受到了乐器所带来的“美”!    

其二,对生活缺乏体验造成对美好事物缺乏敏感。   

经过驯养的小狮子被放生后常常会挨饿,因为驯养的生活使它们缺乏对于生命的敏感。现在的孩子做作业的时间比做游戏的时间多,看电视的时间比接触大自然的时间多,受到的关爱比付出的关心多,孩子们缺失的是对生活感触的内化和生命过程的体验。       

达尔文曾认为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自己具有“精细的观察能力”,因为认识源于观察。而现代人则以更加实证的科学手段,证明人的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视知觉。观察力的培养是学生积淀体验的第一步,因此观察兴趣的激发和观察方法的运用是培养学生感受敏锐性的第一步。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观察的兴趣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些学习的内容是曾经接触过的,比如每个学期都会有的“写生”。写生训练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深刻入微地去观察物像和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并发现其中最打动我们心弦的东西。但是写生课上常常会出现有的学生几分钟就草草画完,而画面空洞无物的现象。写生是需要调动情感、意志的一项活动,需要持久的兴趣作为动力保障,而培养学生对于观察对象的好奇心是激发观察兴趣的好方法。   

案例2:《人物写生》   

上课铃响后,教师请某个孩子站到讲台前五秒钟,什么要求也不说,然后让这个孩子藏起来。   

教师:“刚才他在台上站了五秒钟,谁注意到他今天服装上有什么特点,他的鞋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他的上衣好像有黄色的格子”“不对,是蓝颜色的”“他好像穿的是白颜色的鞋子”??   

由于事先并不知道这位同学是观察的对象,孩子们的答案各不相同。当小模特儿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孩子们禁不住笑起来,原来自己的观察是这么的不经意呀!第二次模特的出现是30秒钟,孩子们个个伸长了脖子,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漏掉了一个观察的细节。   

实践效果:深入的观察必然描绘生动的形象,很多孩子直到下课铃响了还沉浸在观察的乐趣中,课后孩子对我说:“老师,我发现我这张画得进步很大呢!”。在这堂课上,我并没有更多的教学生绘画的方法,而是帮助他们擦亮了眼镜,帮助他们学习关注对象,帮助他们加深了观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采取适当的训练方法,促进孩子们视觉感知的发展,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二、丰富记忆表象,加深学生体验   

表象,亦称意象。表象不同于认知,它的呈现常常是残缺不全的。普通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表象充实了记忆的内容,而记忆则保证表象的实现。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很多的内容都需要依靠学生的表象来完成,如《印象深刻的事》、《我喜爱的房间》、《亲昵》、《小设施》等,然而很多的孩子由于平时对周围的环境不关心,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刻,遇到此类内容时,就不能迅速从自己的记忆库中将表象调出来,以此常常觉得无从下手,这时他们就会告诉你“老师,我不会画”。 为了让学生的表象活跃起来,我尝试采用“分段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体验的“内化”。   

案例3:《老房子》   

我首先用谈话法请学生回忆身边的老房子,并且鼓励学生用练习纸表现出老房子的某个局部,时间规定是2分钟。很快,我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几个学生的小练习:有的学生画了一些瓦当,有的学生画了一些木门和砖块,有的学生画了一个残破的蜘蛛网??   

教师:“这几位同学平时的观察多么细致,尤其是某某同学想到了一个蜘蛛网,这真是太棒了,你还想到了什么表现老房子的细节呢?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组赛吧!”   

学生:“门上贴了门神”,“铜的门环”,“掉了色的对联”,“还有瓦上长草”,“门口要放两个石头狮子!”??   

实践效果:这些细节的描绘很快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当教师在第二个环节中给学生欣赏“老房子”的图片资料时,学生的观察变得相当认真,甚至提出画面中的不妥:门匾上的题字应该是从右往左!   

三、保持敏锐的触感,让内心丰富起来   

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视觉对造型、色彩、物体的形式美感较敏感。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肤觉、还有通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在新教材中对于感觉的训练增加了不少的篇幅,如《画性格》、《画情绪》等,这些抽象的内容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因为能够更多的参与体验,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尝??然后把自己感觉到的表现出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要尽量调动各方面的感官,这种训练不但可以运用在绘画活动中,在设计制作等领域也可以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案例4:设计制作课《立体的书》   

教师通过看,摸,嗅,听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贺卡,工艺品,并告诉学生在本次的设计制作中要将感知到的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   

实践效果:惯于用视觉感知的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最后学生不但做出了立体纸造型的书,还做出了带苦味的巧克力书、有声音的风铃书、用各种毛线纤维布料做成的时装书、带香味的故事书……作品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保持敏锐的触感能够使学生的内心丰富起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   

四、善用移情作用,培养学生的敏锐的感受力   

移情作用是指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 “移情作用”。“移情手法”的运用,使得客观物景充溢着感性生命形态的颤动和美丽。儿童的感情纯真而丰富,在他们的眼里,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美好情境的营造使孩子们的感情得到表现、抒发、宣泄,能够帮助孩子释放心理上地压抑和障碍,将自己地情感自然地流露,能够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上发现美,增强对美的感受力。轻松和愉快的心态是保持敏锐的前提条件,机械化的技能训练和过于理性的概念说教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们。   

案例5:《风来了》   

教师课前请孩子们搜集梧桐树的落叶。课堂上,教师运用音效,让每个孩子手持树叶感受自己变成一棵小树在风中的情景,当“秋风”吹过这片“小树林”,树叶从孩子们的手中一片一片“飘落”,在教室里出现“落英缤纷”的情景时,孩子们欣喜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触到了大自然的美,此时的他们成为了“风之子”。   

实践效果: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教学,运用移情作用,将学生带入“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好的教师如同催化剂,能够将孩子的情感激发出来。   

 世间万物,一切的一切,都蕴藏着美好,作为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去留意、去观察、去体会、去欣赏,只有用心去体验生活才是美丽动人的。培养儿童对于美好事物的敏锐,就是让他们从小学会从身边最平凡的事物上发现美,能够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美好,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并善于丰富自己的记忆表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的感受。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的本能,即使面对丑恶与黑暗,人的内心世界依然天然的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企盼。而对于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我们没理由不享受孩子,不享受教育。尽管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调皮有加,而且各有各的个性,但你得承认他们只是一群孩子,一群透明的群体。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情感、善良的愿望,只要我们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慢前进的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听一听学生的心声,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孩子们也不再那么让你头疼。当我们用欣赏的目光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时,尘封在心底的美感便会挣脱重重束缚,豁然跳出来,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向你微笑。就像魏书生老师说的那样,对美好的事物保持敏锐,努力做一个享受教育,享受学生的老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