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长对子女的影响与教育
摘要
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少年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当今一些家长往往错误的认为少年儿童教育即是单一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与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表率和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多方面的,不要过分溺爱,只注重孩子单方面的发展,家长应发掘优良的家庭教育方法,积极催化孩子幼稚的心灵,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社会地位,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优越的成长资源,所以需要更好的改变一些家长错误的认识,让家长们认识自身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家庭中,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目录
摘要................................................................. 1
一、绪论............................................................. 3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4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5
(一)民主管理型................................................... 6
(二)物质充裕型................................................... 7
(三)过分溺爱型................................................... 7
(四)成绩型....................................................... 8
(五)简单粗暴型................................................... 8
(六)污言秽语型................................................... 8
(七)感情缺憾型................................................... 8
四、家庭对子女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9
(一)父母的文化修养............................................... 9
(二)社会地位.................................................... 10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10
(四)家庭关系状况................................................ 11
(五)家庭生活条件................................................ 11
五、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2
(一)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 12
(二)宽严失当的教育方法.......................................... 13
(三)令人尴尬的家长形象.......................................... 13
(四)错位的家庭教育方式.......................................... 13
(五)不容忽视的"蛋壳文化"现象.................................... 14
六、家长影响与教育子女的对策........................................ 14
(一)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 14
(二)亲自抚养和教育子女.......................................... 15
(三)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为子女的人格榜样.......................... 15
(四)尊重孩子,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主体”.......................... 15
(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质.................... 16
七、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一、绪论
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家庭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优越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长不仅要对孩子细心耐心的教育,还要配合学校、老师扎实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每一位家长多应正视、重视自身对孩子的影响与教育。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少年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当今一些家长往往错误的认为少年儿童教育即是单一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与教育。使家长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孩子的表率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多方面的,不可只注重孩子单方面的发展。家长应发掘优良的家庭教育方法,积极催化孩子幼稚的心灵。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社会地位,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优越的成长资源,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许多家长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发展,人才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家庭、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幼儿园、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 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家长对子女的“爱”和“管”应有许多变化。家庭是亲子之爱的情感与信任为纽带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人类中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它的特点是任何情感都不可能代替,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在影响孩子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因素最重要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孩子的社会关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并居于核心地位,而家庭教育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要把孩子当成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体”。这里我与家长们探讨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多种价值观念多变的复杂社会背景中,“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教育学修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可见,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教育工作的整体效应,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家长对子女良好的教育与影响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想通过对一些家庭调查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加健康成长。二、研究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取得以下收获:(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每个家长应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特别注重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2)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有的家长整天督促孩子念书答题,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空余时间打牌、跳舞,不思进取,没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进修、充电。事实上,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照样需要有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课堂教育来得重要。家长自身不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学习的过程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作为孩子,在家长的学习推动下,会更加倍于自身的学习。(3)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郝克明《我的教育观》指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教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不仅有谋生技能,能享受物质生活的人,而且同时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追求智慧和真理的人,一个有创新思维和坚强性格的人,一个不断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进化的人,教育贯穿人生全过程”。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邓小平同志积极倡导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吃苦耐劳以及全面发展。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那是很难完成壮大祖国的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孩子的将来成功与教育有直接关系,但不是唯一!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有几方面的影响:一是家庭教育。这主要是父母教育,特别是0-6岁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一生;二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对孩子有重要影响,可以说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三是社会影响。你生长在什么环境里,这也很重要,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吧?四是接触什么样的人的影响。如果孩子交了好朋友,遇到了好人,他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这辈子成功,我个人认为应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人努力,这很重要;二是要有好的机遇,这也就是说的命运和机会;三是还要遇到贵人,一个人的成功必须有人帮助;个人成功与否是个非常复杂的因素,成功不能复制,但从成功人士的情况来看,许多都是小时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并不是说,小时候没有受到教育就不能成功。从做父母的角度来讲,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及各方面素质、与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空间,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记住情感教育永远大于道理教育。家长以自身的良好习惯熏陶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培养孩子人格的健康水平,充分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脑、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等各类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这些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子女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我通过对294俄罗斯登陆官方五年级六个班级学生家庭进行调查显示有57%人认为自己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还是非常重视的,有28%人说还是比较重视的。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 非常重视 较重视 不重视
人数 57 28 15
所占比列 57% 28% 15%
我认为不同类型的家长素质往往就会造就不同类型的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断产生着各式影响。
(一)民主管理型
这类家长一般都有文化,或者秉承了父辈的教子经验,又加上自己的文化素养,他们的家庭科学、民主、和谐、尊老爱幼。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都孝敬父母长辈、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搞好智力开发、激发潜能、学好功课,积极参加锻炼、身体健康、精力充沛,适当消费、吃饱穿好,但不铺张。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尤其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即从婴儿期到青春期这段时间里,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因此,亲子关系是构成家庭教育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我通过家访了解此类家长占到总数的22%。
人数 所占比列
亲子关系良好 22 22%
其他 78 78%
(二)物质充裕型
有些人家里条件较好,但很少有时间管理子女,最好的办法是子女需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在物质上非常富有,应有尽有。比一般老师的消费水平要高。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钱办不到的事。有钱有人写作业,有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有钱无视学校纪律。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子女推向为了钱什么事都干的地步。通过调查这类家长占到总数的17% 。
人数 所占比列
用钱是很万能的来教育孩子的家庭 17 17%
(三)过分溺爱型
家长对于子女的生活情况关心得十分细致。家长们的人生中很长时间处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生活中,所以对孩子生活上的问题十分关心,生怕孩子挨饿受冷。他们狭隘地认为:要对孩子表达关爱就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像保姆一样关照孩子。家长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正是这份过分的关爱弱化了孩子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使其陷于一种养尊处优的氛围中,没有经过苦难的磨练以致学生没能形成顽强的意志,却有很强的优越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懂得尊重别人,造成不合群的现象。当看到其他同学比自己更加优越时,会产生嫉妒的心理或者自卑的心理。我通过对一些家庭的了解,过分溺爱的家长还是很少数的。
(四)成绩型
家长过分关心子女的学习问题,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生活中知识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很多家长尝过知识不足的苦头,为了不让学生重蹈覆辙,就不断的提出过高的要求,并且施加压力。不懂得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注意孩子心理健康的引导的重要性,往往会忽略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学生智力素质与心理素质发展的不平衡。通过了解,过分注重孩子分数家长占了调查家长的半数以上,我认为,注重孩子全方面发展还是要放在首位的
(五)简单粗暴型
我国自古就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家长在难以教育子女的时候,除了利诱,就是威逼了。而孩子总免不了会犯错误。这时候,有些家长不失时机地对孩子恐吓、甚至打骂。但很多情况下这只是家长泄愤的一个方式,而不能看作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手段。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社会此类家长已经是很少数了,说明大多数家长的各方面素质还是在逐步提高的。
(六)污言秽语型
家长们的脾气嗜好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子女,有些家长把污言秽语当成口头语,朋友中说,单位上说,家里更是肆无忌惮,想说什么是什么,无视孩子的存在。孩子的眼睛就是一架摄像机,录下了父母的所说所做。有时孩子们会不假思索的接受和效仿,以至于在观念中根深蒂固,令老师再苦口婆心也无济于事。那他们是从哪里学来了如此多的污言秽语呢?的却本地学生的言谈举止还是很好的,但是一些外地学生的言语谈吐还是需要家长、老师们通过共同努力来帮助孩子慢慢进步。
(七)感情缺憾型
留守孩子或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消极因素,同时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也很高。从我校实际情况看,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很多,不少学生从小被寄养在年长的祖辈家中,从小得到无尽的宠爱和几乎不存在的精神文化教育,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是非观念淡薄,行为往往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感受。学校应号召家长保持与子女的密切联系,给予子女全面的关心照顾,对子女的行为至少作出必要的反应,不让学生在孤独和害怕中完成学业。这类情况在我们学校还是极个别的。
四、家庭对子女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赵忠心指出:“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打好“底色”。 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时过境迁,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像过去的孩子,现在的家长也不是过去的家长,社会的开放,人们所面临的生存、生活环境与过去大大不同。面对层出不穷的家庭教育新情况和新问题,诸如社会高度信息化的问题,社会环境复杂的问题,社会竞争残酷的问题,多元化价值取向的问题等等,许多家长都感到非常困惑”。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虽然承担了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执行机构之一,家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 T.帕金斯所说的那样,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有学者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一)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子女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 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二)社会地位
家庭的社会地位对亲子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它对父母与儿童各自在家庭中的角色关系产生影响。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父母强调服从、尊重权威。反之,则更注重子女的独立、创造和报负。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更倾向于严厉和专制。反之,则更为宽容与民主。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与孩子交谈、说理更多。反之,语言贫乏,说理较少。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向孩子表示更多的温情。知识层次比较高的父母,重解释而不重强制、威胁,家庭中有较多的语言互动,常读书、讲故事给子女听,展现给孩子的是爱学习的形象,同时也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而知识层次比较低的父母,较少与子女有语言互动,子女必须自己认识现实环境,父母不仅不能够为孩子的学习提供相应帮助,相反他们的生活习惯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的观点就是“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主张刚柔并济”。父母对子女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 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 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四)家庭关系状况
家庭关系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粘黏的夫妻关系;父母彼此独立意识差,相互依赖,情感黏结,从而造成对孩子童年的剥夺,将孩子视为小大人,用孩子去填补自身在亲密关系上的欠缺。此外,父母自身人格系统的不健全,其相互粘黏的自身形象,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不健康的榜样,造成了孩子生活中正确的理想范型的缺失。冲突的夫妻关系;这种夫妻关系中,父母意见常常发生分歧,双方敌对、争吵、紧张、冲突不断。这种不良的夫妻关系导致孩子变得多疑、敏感、心神不定、无所适从,严重的会出现变态人格及反社会行为。在中小学生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中,孩子往往缺乏自信、自尊,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有疑惧心理。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 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家庭生活条件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家庭生活条件差的,往往也会对孩子的各方面心里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没钱买玩具,别人有的自己没有,就会造成孩子忧郁、自卑等心里。
五、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李红、李辉等在《关于家庭教育与亲职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将来有效地适应社会,因此家长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应着眼考虑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需要,在急剧变迁的现代社会里,如果父母导向不能与时代同步,将会妨碍儿童将来对社会的良好适应”。现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推动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注意用真善美去引导自己的孩子,主流是好的,这是家庭在学生人格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但也存有值得重视的不良影响。各式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与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产生的效应也是会有很大差别的:
(一)父母对子女的过高期望
当今注重实用和功利的时代,很多家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解有偏差,认为全面发展就是样样好,尤其是学业成绩要好。可是这种十全十美、求全责备势必造成孩子内心紧张、压力大、情绪低落,思想发生冲突,结果造成一大批“心理不和谐的人”、“人格缺失的人”。我通过对294俄罗斯登陆官方初一(3)班四十五位学生家长的调查,结论有40%的父母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要求孩子减少与同学、朋友进行交往。父母适度提醒,节制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家长必须看到孩子的朋友对孩子的发展不可或缺,如家长限制过多,那就会得不偿失。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大胆交往,这对孩子其实也是一种挑战,会给孩子带来突破性与均衡性的发展。
人数 所占比列
父母为成绩干涉孩子交友 18 40%
理智对待孩子学习和交友 27 60%
(二)宽严失当的教育方法
近年来,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1800名家长测试表明,家庭教育过分保护型的占30%左右,过分干涉型的占30%左右,严厉惩罚型的占10%左右。也就是说,有70%左右的家庭教育失当,这种情况在我们294俄罗斯登陆官方学生家庭教育中也是的确如此。这样的家庭教育结果或是孩子懦弱、依赖、无能,或是缺乏批判性思维、少自主精神,或是心理压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能力。
人数 所占比列
过分保护型 30 30%
过分干涉型 30 30%
严厉惩罚型 10 10%
其他 30 30%
(三)令人尴尬的家长形象
部分家长言行不一,对孩子与对自己的要求不一,出现令人尴尬的现象。有的要求子女好好读书,而自己一有空闲就搓麻将、打扑克、喝酒,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给小孩的人格成长留下了阴影。通过调查我们294俄罗斯登陆官方只有3%的学生家长有此类情况。
人数 所占比列
正确要求孩子且严格要求自己 97 97%
(四)错位的家庭教育方式
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三口之家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忙于工作,把小孩放在爷爷奶奶抚养的现象大为增加。爷爷奶奶代表着传统文化,加之祖孙间的"隔代亲",导致对孙辈的关爱倍加、呵护过分,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通过调查这样的家庭情况占总数的43%。
人数 所占比例
过分呵护、关爱孩子的家庭 43 43%
(五)不容忽视的"蛋壳文化"现象
就家庭环境而言,城市家庭的居住日趋楼层化,居民生活日趋电视化,家庭结构日趋微型化,人们好似被包裹在"蛋壳"里。有人把少年儿童深居高楼单元房中,沉缅于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机,这种封闭式的现代化视听享受中的现象称之为"蛋壳文化"现象。居住的闭锁筑起了儿童交往的障碍。青少年经常囿于这样的小天地中,对人们所需要的友爱、理解和帮助表现淡漠,易形成冷漠、孤僻、保守等不良人格特征。
六、家长影响与教育子女的对策
根据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我觉得当前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人格促使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五点:
(一)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
周婷《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指出“当前家长自身教育观念落后并将其概括为两方面:一、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因而没有完全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存在;二、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对教育目的、任务、特点等缺乏正确的全面认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一条主线,一根主心骨,是培养孩子成“人”。先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再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新的时代家长们也要有新的思想观念来影响与教育孩子成长。 家长首先应把一个健康的孩子送入社会,这也是社会对家长的最基本要求。这里讲的“全面健康”,就不只是身体的、生理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即人格健康。特别是在考试、作业或其他活动出现干扰时,家长更要坚持首先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其次,先做正直的人,再做有用的人。家长考虑孩子学会做人,往往偏重在做有用的人,偏重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正直才是“有用”的基础,“学会做人”先要学会做正直的人。转变以考试分数为惟一标准评价孩子的质量观,承认孩子的个性差异,不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十全十美,树立提高孩子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质量观。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家庭氛围,缓解孩子内心紧张和压力。
(二)亲自抚养和教育子女
有父母抱怨现在自己是工作忙、活动多,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往往把小孩放在爷爷奶奶处抚养。但如果懂得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父母和子女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那么我们的家长应克服一切的困难,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如实在无法办到,就应该和自己的父母就教育孩子的方式多交流和沟通。寻找一切机会和孩子相处,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样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三)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为子女的人格榜样
家长本身必须有良好人格。在一起生活的“关系”中,子女总是模仿着家长。有的是有意识的模仿,但很多都是先天本能的模仿,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家长空余时间也应多参加学习活动,给孩子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一个儿子酷像父亲,有的并不是遗传,而是模仿。所谓家长的以身作则,不是能不能作则,愿不愿作则的问题,而是家长必然成为模仿的对象。家长如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就势必会在平常的活动中展示他的人格魅力,通过耳濡目染,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乌申斯基说:“不管教育者把他最深刻的道德信念隐藏得怎样深,只要这些信念在他的内心存在着,那么,这些信念就可能表现在孩子身上……并且这些信念愈是隐蔽,它们的影响作用愈是有力。” 因此家长必须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为孩子树立人格榜样,从正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人格成长。
(四)尊重孩子,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主体”
现代家庭教育,特别是人格教育,首先应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空间,家长和子女应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平等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关系之中和在关系发展过程之中潜移默化进行的。家长要把孩子当成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体”。家长对孩子的“爱”和“管”应有许多变化。过去亲子爱的核心是“关怀”,现在人本模式的“爱”强调尊重,孩子虽小,家长也要尊重他的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独创潜能,把孩子当平等的人来看,培养孩子的人性和人的尊严。“管”更强调启发孩子的自主和自觉。因为人性是自由的,任何强制强迫只有一时表面的效果,而且根本不能算是一种“教育”,教育的真谛全在于能否启发孩子自主自觉。孩子是从家长对他的尊重中,学会尊重家长和他人;也从家长的引导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
(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质
针对"蛋壳文化"现象,家长应多带孩子参加社区或学校课外组织的各项活动多与人交往,不要囿于一个狭小的天地中。爱心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表现,爱心不仅要体现在对父母、同学上,还要体现在对社会、对他人上。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助人和献爱心的活动,如定期到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敬老院搞活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献上精心准备的节目等等;或利用星期天的休息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行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交流、感受和体验,最终达到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当然,这些都还是外部因素,真正的内因还是学生自己。我们的学生是一个经过多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综合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新整合我们的教育,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七、结论
当前形势家长们普遍不主动关心孩子全方位的成长,只是单独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认为对孩子进行教育应该是学校以及老师们的任务,所以我认为新的时期家长要有新的思想,影响与教育孩子首先应该以提升在孩子心目中自身形象为主,通过自身不断充电学习,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掘优良的家庭教育方法,努力配合好学校、老师、社会,从孩子实际出发采用合适、积极的教育方式促使孩子各方面健康成长,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孩子的教育不是单单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所能够承担的责任。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根本不能只是只靠学校教学制度的约束、老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觉,作为家庭的环境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与教育,也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才是当务之需。应该说,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堡垒,也是文化冲突的避风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响。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园文化充分的情感内化及熏陶。传统的文化家园模塑了各民族青年的深层气质,时代不断塑造着青年的共时个性。正是深层气质引导着个性,才使民族文化在各个特定时代各呈异彩!以上本人对一些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也只是代表江苏常州武进地区一些家庭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S.Neill.summerhim:A radical Approach to child-reading[M].jinhua Publishing House,2001-1.
[2]陈鹤琴.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3]李国霖.提升家校合作的主体性[M].中国家庭教育,2004-1.
[4]郝克明.我的教育观[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6.
[5]李洪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0-17
[6]曹亚中.学习型家庭创建和推进[M].百家出版社,2003.
[7]赵忠心.开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新局面[M].中国家庭教育,2004--1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