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曹明峰)
发布时间:2012-12-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曹明峰

 

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武进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曹明峰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如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粗浅体会。
  一、严密叙述推理,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是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为基础,其次依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如果说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和正确而严密的表述是正确思维的前提,那么清晰明确的思维脉络,则是正确思维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顺序性显得非常重要。如:OB,OC是∠AOD内的两条射线,那么图中共有几个角?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对角的概念的理解,然后才是确定角的总个数。首先从射线OA数起,射线OA与其他三条射线可以构成三个角,再从射线OB数和其他两条射线可构成两个角……这样有序的数,便不重不漏,正确地得出角的总个数。掌握了这个顺序性后,再把问题加深,如∠AOD内有7条从顶点发出的射线可以构成几个角?在∠AOD内部有n条从顶点发出的射线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顺序性思维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注重思维诱导,培养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2.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根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合理点拨、引导、启发。解题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改,教师在关键之处给以点拨、帮助,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鼓励求异精神,培养思维积极性
我们鼓励学生尝试对命题、定理、性质进行推广,寻找一题多解、学会一题多变和发表不同看法。在教学中老师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
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四、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全面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
  五、引导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解题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会回想。即在审题的基础上,根据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回想一下与题目有关的基本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是什么?能否直接用它们来解题?这类题的常用解法是什么?能否用它来解题?其次培养学生会联想。即寻找一个我们熟悉的、相似的问题,或找出与题目接近的原型、方法,变通使用这些知识,看能否解决。联想可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或结论,或已知图形等进行,联想的方式不同,得到的解题方法也不同。所以,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他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像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3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创新能力培养渗透于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