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让习作教学“豁然开朗”
发布时间:2012-06-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小红
随文练笔,让习作教学“豁然开朗”
武进区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蒋小红
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怕写作文现象比较普遍。他们说起作文无精打采,看到题目唉声叹气,提起钢笔直皱眉头。他们视作文好比洪水猛兽。如何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已成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其实,学生习作障碍无非在两个方面:一、写什么?二、怎么写。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写作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的语文教材可以作为载体帮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让我们逐步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因为我们手中的语文教材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例,如能充分挖掘其中的习作资源,适时进行随文练笔,就能让学生顺利地从“读”的此岸走到“写”的彼岸。
一、角色转换,促进内化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充满了生活情趣,如果把自己融入课文,走进角色,进行“写”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次练笔——变色龙的自述(我叫变色龙,我有三大法宝……)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变色龙的眼睛、舌头和皮肤。
这项练习学生必须转换角色身份重新组织话语,把变色龙的外形特征写清楚,写连贯,写通顺。在这里,我把“写”以“自述”的形式呈现,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为学生喜闻乐见。这一“自述”不仅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及实践运用能力,这就自然达到了内化拓展的目标。学生在“自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连贯地遣词造句的历练,还可习得抓住动物特征写外形的方法。
二、添枝加叶,填补空白
补写课文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对课文中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或写得不具体的内容进行补充,是帮助学生透过字表面,走进人物内心,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一种方式。引导学生抓住空白处,进行补写,能激发学生“写”的积极性。如《姥姥的剪纸》的第三自然段只写“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老师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邻居是怎样开口的,姥姥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剪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与姥姥的广结善缘。
老师能抓住空白处,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补充、拓展,不仅仅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还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拨动情弦,笔随心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像《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要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品读,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高峰时,随文练笔自然水到渠成。一位老师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 老师进行了两个逐层深入的练习。1、读母亲的话、看《母亲》的视频,之后老师出示:清晨,( )。放学,( )。当我生病时,母亲( )。当我悲伤时,母亲( )。当我( )时,母亲( )。学生练说。2、此时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请你写下来。播放音乐,学生练写。
第1个练习就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感受到母爱无边。这样就勾起学生与母亲生活的回忆,之后的写话就变成了情不自禁的“倾吐”。
四、模仿范例,迁移写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崔峦也说“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法,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学生都有模仿的才能,而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训练手段,借助文本特色(语言、结构等)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既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也能提高写作技巧,发展创造思维的能力。选作教材的课文都是编者沙里淘金千选万选得来,语言规范,适于学生学习模仿。薛法根老师在《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课文中描写作物自由自在的段落背诵下来。接着让学生模仿特殊的表达方式——“……愿意……就……;想……就……”写一写“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样的练笔设计靠船下篙,学生有了文本作为范例,很快就能迁移运用。
“大河不拒涓流”,作为随文练笔,是学生对文本领悟后的豁然开朗,不管是只言片语,一点体会,一丝灵光,都是一次积累的过程。“随文练笔”,让学生有了自我的主张; “随文练笔”,让学生心声有了呐喊的出口; “随文练笔”,让学生的文字有了徜徉的舞台。精心设计的随文练笔,是学生展示习作生活的百花园,袒露纯真心灵的芳草地,练就写作能力的大舞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