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 凸显“语用” 回归“生本”
武进区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庄云霞
从2001年至2014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14个年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收获了什么?失落了什么?让我们先来听听北京大学教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看法。温儒敏教授:“我不赞成那种过分人文化、文学化的语文课改。我们不应当把新课程理解为就是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曹文轩教授:“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读着教授们的教诲回看我们的课堂:教师依然以讲解、提问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着力点依然放在“写什么”上,全然忽视“怎么写”,即便关注了“怎么写”,也是重于感悟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修辞手法之类,而对于学习后的语言运用却等闲视之。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不低下呢?语文教学怎能不低效甚至无效呢?
因此2011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突出“语用教学”。那么,在语文教学的田地里,怎样让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为聚光点呢?语文老师该怎样帮助孩子们化文本语言为个性言语,使学生在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智慧上得以提高呢?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从教学实践中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抓住文本,仿写言语形式
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对课文中作家个性化语言的品味,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就是进行形式仿写。大量的形式仿写构成意义集合,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例如,苏教版六上汪国真的《我不期望回报》一文中有一句:“如果,你是湖水,我乐意是堤岸环绕;如果,你是山岭,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当学生感悟语言内涵、发现语言范式后,就引导学生借助本段内容模仿这一句式写话,结果学生写得精彩纷呈:“如果,你是鲜花,我乐意是滋润你娇妍的雨露;如果,你是碧草,我乐意是哺育你成长的泥土;如果,你是风铃,我乐意是促使你轻吟的清风;如果,你是蓝天,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云彩如果,你是大海,我乐意是衬托你博大的小鱼如果,你是小舟,我乐意是轻摇你荡漾的碧波;如果,你是帆船,我乐意是推动你前进的风帆。” ……这一语言训练匠心独运,它以典型句式为依托,说话的内容材料源于生活,为学生打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会忘却自我的存在,从而产生各种情感体验,积累的语言材料便从他们的语言仓库里被捡索出来,为他表情达意所用。
二、把握文本,仿用言语材料
仿用,就是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这种言语“移植”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移植”过程是两种情境叠加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与判别;二是“移植”过程也是两种情境比较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上学期听一位教师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她安排了角色体验练习:如果你是总统,在这个葬礼上,对着巴西人民发表演说,你会怎么说?请用上书上的语言。一学生这样说:“先生们,女士们,今天在这里为大瀑布举行一场葬礼,它曾是我们巴西人民的骄傲,那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那巨大的水帘,那如雷的咆哮曾让全世界为之陶醉。我们常常自豪地站在它的脚下,望着腾起的水雾,感受它的年轻和活力。如今,它再也不年轻了,它静静地躺着,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它沙哑的话语还在耳畔,它抚过的脊背还依然温暖。你看到那顺着崖壁淌下的浊水了吗?那是它的泪,救救它吧!它活着是我最大的心愿。”很显然,虽然这段话中的许多语言来源于课文,但并不生搬硬套,而是经过小作者的精心选择、组合和改造,并巧妙地将其融入自己的话语情境中去了,从而流淌出这样精炼概括、感人肺腑的言语,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沉重心情和真切呼吁,给人以浑然一体之感。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既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课文语言的仿用训练,促进了对课文中那些准确精当的词语的积累和内化。
三、凭借文本,创生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的创生,是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说写训练形式。文本内容的创生有填补空白、补充扩展、延伸拓展等三种最主要也最常见的方式。如苏教版六上《小草和大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两个妺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我们读后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夏洛蒂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不屈的毅力。教学时,我就利用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夏洛蒂》为题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展开想象,来描写夏洛蒂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这样的说写安排,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这在拓展阅读的理论上,是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概括,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内涵。
四、进扣文本,迁移写作方法
选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阅读教学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因为写作方法似乎是一种表达方法,而实质却体现为一种思维方法。操作时,应特别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比如,苏教版六上《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它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范例,先介绍书的来历,其次写写书的内容,最后谈谈读后感想,条理非常清晰。教学可分两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悟,了解读后感的写作结构和表达特点,完成“建模”;接着模仿迁移这一写法,学写一篇读后感。
再如,前不久听同年级一位老师上《爱之链》一课,其中有一环节也是深有感触。
师:文章第一段环境描写让你觉得环境怎样?
生:凄凉
师:文中选择哪些景物构成这凄凉画面的?
生:寒风、雪花、旧汽车、公路。
师:你看,课文写了破路、破车、破手套、在一个寒风吹、雪花飘的黄昏的时候。为什么不是在清晨、宽阔的马路上,乔依开着辆奔驰呢?
生:这样写环境是为了衬托。
师:对,环境描写是用来衬托人物心情的。课文所描写的环境表现出了人物失业后的压抑、凄凉、难受之感。
…………
师:第二天早上,乔依醒来,里屋会有些什么呢?请你写一段环境描写,写出温暖的感觉。(友情提醒:可以抓住哪些景物写呢?仿照第一段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位老师充分挖掘了文本中学生的言语陌生点,结合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环境描写的实践训练,这不但是在用文本学语言、学表达,体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而且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升华文章主题起到了“催化”作用。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需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言语的积累,经历言语的实践,语运能力才会在锻炼中潜滋暗长。既然学生是参与语言实践运用的主体,那么我们宝贵的课堂四十分钟就应该为他们尽可能多地创造一切可以实践的机会,让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为语文教学的聚光点。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