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让学生学会感受诗情画意(袁琴玉)
发布时间:2016-02-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袁琴玉

 

让学生学会感受诗情画意
江苏省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袁琴玉
人们常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是一种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颂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都把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结果导致学生只会一些简单的背诵而不能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精美意象。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一、从绘画角度感受诗歌画面美
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师可以把书中涉及到的实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把它描绘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我们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尝试着描绘这样的图画:山高林密不见人,一场秋雨过后,山中更显一片空寂。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到松林之中,山泉清冽,淙淙流淌于山石之上,反射皎洁的月光。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了姑娘们的欢声笑语,顺流而下的渔船使水上的莲叶摇动起来。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们把这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幽静雅致的山水画画出来,那么这首诗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更为直观了。
二、从音乐角度感受诗歌意韵美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一首好歌给人的感受是任何人都能说得出来的。读诗的感觉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音乐”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诗歌与音乐一直是相互交融的。不论中外,古代的诗歌都是可吟可唱的。写得比较好的诗通常被编撰成曲,到处传唱,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音乐来感受美的形式。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凭借自由得体的格式,近乎完美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这首词本身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而广为流传。当着学生的面演唱了这首词,出乎意料的是,一石激千层浪,学生纷纷要求学唱首词我认为,学生如果能以优美的乐曲谱写的内容,不论他采用哪种曲调,只要他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说明了学生对词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三、从改写角度拓展诗歌内涵
诗歌因为字数有限,很难准确形象地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学生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水平有限就更难把握其深远的意境了。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思维,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的散文诗,或者是扩充为叙事性散文,这样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学生对《如梦令》进行了这样的改写:我坐在溪亭里观赏着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只觉得自己被眼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看着这美妙绝伦的景象,我深深陶醉其中。不知不觉中,天已经渐渐暗淡了下来,我醉意朦胧地走上小船。可这时,我早就把回家的路线给忘了。自己摇橹的手也不听指挥,船摇摇晃晃地行到了藕花的深处。此时,我惊出了一身冷汗,顿时酒也醒了,我拼命地摇着船橹,结果摇橹的声音却惊动了荷叶丛中一群水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直上云霄。
四、从赏析角度体味诗歌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肯定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翌翁,独钓寒江雪。”如何体味诗歌感情?那就从这幅静态图上去赏析:人物的动作表现为寒江独钓,而其所处的背景则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万”极写背景的阔大,在这千山绵延的诺大背景中,却是一点生命痕迹都没有的“灭”“绝”,又显示出背景的静寂。这又大又寂的背景对独钓寒江的人从心理上形成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压力。虽然看不清人物的表情,但从人与景的关系中,已使人感到独钓人的孤独、寂寞和压抑了。
五、从联想角度创新诗歌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创新形象,实现这一目的,只要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可完成。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中这样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摒弃对诗歌的背诵、朗读与默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才会有所创新。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方法也都是徒劳的。诗歌是美的,而注重教学艺术之美。则能更好地激发出美的感受,这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真实感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