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注重综合,加强实践,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学习心得体会
从2001年至2014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14个年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收获了什么?失落了什么?让我们先来听听北京大学教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看法。温儒敏教授:“我不赞成那种过分人文化、文学化的语文课改。我们不应当把新课程理解为就是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曹文轩教授:“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读着教授们的教诲回看我们的课堂:教师依然以讲解、提问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着力点依然放在“写什么”上,全然忽视“怎么写”,即便关注了“怎么写”,也是重于感悟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修辞手法之类,而对于学习后的语言运用却等闲视之。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不低下呢?语文教学怎能不低效甚至无效呢?
因此2011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突出“语用教学”。那么,在语文教学的田地里,怎样让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为聚光点呢?语文老师该怎样帮助孩子们化文本语言为个性言语,使学生在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智慧上得以提高呢?
语言知识系统,是由一个个汉字、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组合起来的。知识是死的,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已。当它们被充分地利用起来,摆放到合适的位置,才会体现出实际价值。学习语言,不能局限于把内容记忆下来、背诵下来。记忆和背诵是必要的,但它们只是手段和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它们的规律,灵活地运用。
生字怎么用?要尽可能多地组词。现行教材中,生字分为两大类:三会(会读、会认、会写)、两会(会读、会认)。就目前小学落实的情况来说,“会读”落实得最好,“会认”一般,“会写”最差。怎样才算“会认”,应该是辨清字形,了解字意。其中,扩词是理解字意的最常用、最简便的方式。比如,学习“肺”字,让学生明白它是一种生活器官,还远远不够。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狼心狗肺”“肺腑之言”“感人肺腑”的常用成语的意思,并积累下来。再比如,学生学习“窃”字时,只知道“盗窃”的意思,而不理解“窃窃私语”,说明我们没有把生字教学没有落实到位。
词语怎么用?尽可能多地造句。汉语的丰富性,决定了一个词语,有时候会有多种意思,在具体的情境下,意义内涵、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理解词语、往往要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才比较准确、客观。比如用“流利”一词造句,教师可以提供语境,让学生造句:①形容读书很熟练;②钢笔下水比较均匀,便于书写;③回答问题反应速度比较快,思维连贯。通过具体语言环境,就把词语“活”化了。把词语“放养”在具体的句子中,理解才算到位,印象才会深刻。
句子怎么用?尽可能多地感悟、仿写。文本只是个例子,要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进行模仿,最后进行创造。从用途来考上看,有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排比等;从表达方法看,有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让学生了解特点,感悟表达的妙处,还要结合典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仿写。有时候,要进行拆分、组合,要让学生感受到,句子是怎样一句一句连缀起来,变成段落的?
篇章怎么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的。目前,学生习作中出现的思路混乱,条理不清的问题,与教学中重“整体感悟”,轻“结构分析”有直接关系。教学中,要适当加大概括主要内容,分段分层次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