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袁琴玉)
发布时间:2014-11-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袁琴玉
23、《雾凇》教学设计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袁琴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形成过程的奇特。
教学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
1、背诵《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大家找找“三九”在哪里?说明“三九”是冬天最冷的时候。)
2、快乐对对诗(老师说上半句,大家接下半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再读读后四句诗,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一、激情导入
1、通过古诗积累,我们知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原来是指漫天飞雪挂满枝头的奇景,作者以新奇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暖融融的春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享有“冬天里的春天”这一美誉的北国江城吉林,去欣赏那里的雾凇奇观。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雾凇》(齐读课题,课件介绍“凇”)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出示雾凇图片)沿着松花江的十里长堤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发表一下你的感叹!你能用一些四字词语或成语来赞美一下雾凇吗?完成填空,积累词语。)
生1:雾凇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真神奇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2、自读第一自然段
a、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那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描写雾凇的句子)(指名读)
b、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洁白的雾凇在枝头怒放,可是这美丽的雾凇仅仅只有一棵树上有吗?(不是,有很多)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c、谁来读好这个词?(指名读好“十里长堤”,有我们三楼走廊的100倍之长,远远望去,都成了银色的长廊了。)
还有哪个词也能体会到雾凇的多呢?(缀满)(评价:每一个枝头都挂满了,真是多。)
谁也来读好这个词,读出雾凇的多来?(指名读好“缀满”)
d、雾凇除了“多”这个特点,还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美)
d、是呀,雾凇那似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出示课件:“观”是指①看;②景象或样子;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奇观”中的“观”指的是── “奇观”就是指( )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谁能通过朗读把吉林雾凇的多和美展现在大家眼前?
指名读(评价:吉林雾凇真是美丽动人;吉林雾凇这奇特的美景绵延千里,令人流连忘返;吉林雾凇真像用玉石雕琢出来的;)
女生读(评价:老师的脑海中已经印下了这一奇观,仿佛也看到雾凇的纤纤身影了。)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只有吉林才会出现这样的奇观呢?(老师把它整理成两个小问题)
1、与文本对话
a出示问题:雾凇是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它是怎么形成的?
b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可以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还可以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b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可以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还可以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2、交流汇报:
A第二段中哪句话概括了雾凇形成的主要条件?
出示课件: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交流小结(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b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气温格外低,大约在零下20~30摄氏度之间,容易满足“遇冷”这个条件,那“过于饱和的水汽”哪里来呢?
出示课件: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B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哪些句子是描写遇冷凝结这一过程的?(指名读)
出示课件: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都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a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这雾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b谁来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大),何以见得?找出关键词(涌向、笼罩、淹没、模糊)指导朗读,读出此时雾气的浓、大。(指名读,齐读)
评价:松花江上的雾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滚滚而来;整个江面白雾腾腾,久不消散;沿江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全都笼罩在白雾中;这蒸腾缭绕的白雾真壮观,真奇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c温度越来越低,雾气越来越浓,这蒸腾的雾气——
引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出示“比一比”: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男生读)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女生读)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齐读)
对比朗读,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慢慢地”强调了凝结速度慢,“轻轻地”强调轻柔、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强调不断凝结、不断加厚。对呀,慢工才能出细活呢!)这句话中的哪个动词是表示“凝结”的意思?(镀)这个字很有味道,是哪位能工巧匠给松针柳枝慢慢地镀上了白银?(大自然)是啊,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多姿的奇观——雾凇。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还有这些加点词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出示课件:(配图)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e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发生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
3、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画面。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俗话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引读诗句)。出示课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你能读好吗?)
2、一起来观赏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出示课件:(说话训练: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 !)
3、老师也来赋诗一首,让我们再次感受雾凇那壮观的美景吧!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江城,三九严寒。
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玉菊怒放,雪莲洁白。
银松雪柳,晶莹闪烁;排排雪浪,蔚为壮观。
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板书)
4、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雾凇奇景,令人陶醉:优美的句段,亦令人回味。(配乐朗读全文)
三、作业超市
1、观察实践: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彩虹、火烧云、溶洞,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选用小论文、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向大家介绍你的探究成果。
2、妙笔生花:我们江南没有北方有那么寒冷的天气,只有雾而没有雾凇。回想记忆中的大雾,模仿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借用文中的词句,将大雾的形成、消散过程写出来。
3、完成《补充习题》剩余内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