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雾凇》教学设计意图(袁琴玉)
发布时间:2014-11-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袁琴玉

 

课题研究课研究意图情况表

执教教师:袁琴玉
所在课题组: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研究》
教学内容:   雾凇
教学时间:2014.11.27
主要环节及课题研究意图
《雾凇》一文是本学期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雾凇的特点、形成原因和过程以及人们观赏雾凇的感受。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即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此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与学生一起探讨、理解。
一、教学中,条理清晰,能够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
按照“情境导入—初读课文—研读形成—拓展提高”几大环节完成。仅仅抓住雾凇的形成引导理解,朗读。教学重难点突出。
二、课堂上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大量的拓展与引申使学生关于雾凇的知识得到了丰富与补充。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善于查找资料、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能力。
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研读、讨论、合作等能力。
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选取本课教学内容上的困惑。
此文三个自然段,在35分钟内,设计这节课,设计中,本想完成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可是,根据课堂进展,只能舍弃了一个段落。虽然看似一节完整的课,但老师们都能发现板书中的缺憾。如果再讲授此刻,我会把它作为第二课时来完成,那样,省去了初读课文,省去了词语的检测等环节,时间会充足许多。
2、教学中遗忘细节的遗憾。
本课教学意在重点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在引导理解吉林雾多一处,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时,理解完就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加深体会,可是,给忘记了,直到学生读完“形成过程”,才想起来,填补一下。
还有,在雾凇形成原因的引导理解后,本来是设计出了:为什么很多雾气浓的地方或者比吉林更寒冷的地方,没有如此壮观的雾凇?进而让学生深入体会到我的家乡不能形成如此壮观雾凇的原因。备课时内容准备了,结果讲课时给遗漏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