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运动技能学习与锻炼习惯关系刍议
发布时间:2016-11-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丁玲
运动技能学习与锻炼习惯关系刍议
赵志荣 何晓龙 迟启岩 孙海龙
(1. 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 河南洛阳 471022;2. 宁夏银川市一中,银川 750004;3.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运动技能教学的角度,结合目前主流体育教学思想,对运动技能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系进行探讨。主要结论是:运动技能教学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革性建议,以期为体育教学和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体育教育;运动技能;体育锻炼;锻炼习惯
1 运动技能和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运动技能是指运动技术内化为人从事运动的一种能力。运动技术一般是指“合理有效地完成运动的方法”,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事任何运动都有一个技术问题。运动技术一旦被人掌握,就成了人所具有的运动技能。
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持之以恒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到,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至少要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持之以恒和自动化。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讲,学生接触、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体育教学。虽然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如何,体育课的教学是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媒介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课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身体练习实际上就是身体运动,通过身体运动来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教学在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运动技能的习得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关系
2.1目前关于两者关系的主要观点
2.1.1 技术健身教学论
技术健身教学论是张洪潭以互补原理为依托,深入分析我国体育教学中“体质论”和“技术论”的矛盾提出的一种理论。一直以来学校体育都存在着“体质论”和“技术论”的争执矛盾,“体质论”强调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在内的一切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或者说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服务的。“技术论”则主张体育课上的教学活动应以传习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主旨。针对两者之间的矛盾,张洪潭指出体育课和体育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而这种知识具体到体育课中就是各种被称作“操作性知识”的运动技术。
真正成功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又肯定会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体能及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他又指出在运动技术传习过程中不能追求健身功效,否则 传习过程就必然会偏离教学的目标。张洪潭的这种技术健身教学论被很多从事学校体育教学与研究的人所接受。
2.1.2 强调运动技能作用的观点
注重运动技能的观点很大程度上脱胎于先前的“技术论”,片面强调运动技能的绝对作用,强调运动技能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基础。这种观点认为成功的运动技术的传习过程肯定会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促成的最终目的也同样是要强化学生的体能及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只不过需要站在长远的立场上去把握。这种思想虽然认识到了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地位,但是也把运动技能的作用太过夸大了。具备一定的技能诚然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要以一定的运动技能为依托,这种作为依托的运动技能应该服务于体育锻炼,要对体育锻炼有帮助。站在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视角,在当前提倡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的背景下,要考虑到现在教的运动技能应该对学生未来的身体锻炼起到一个实用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要考虑学生所学习的技能的实用性。
2.1.3 快乐体育思想
快乐体育思想最早产生于日本,这种体育思想提出: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最本质动机是追求蕴藏在体育运动中的无穷乐趣,提倡让学生在从事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运动的不同乐趣,为他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这种思想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传入中国之后,这种思想被歪曲化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快乐体育”。快乐体育虽然强调不只把体育作为被动的健身或训练手段,但是却也没有忽视体育的健身作用,而我们的“快乐体育”却偏离了这一点,强调兴趣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基础。可以说,中国的这种“快乐体育”只是实现了过程的快乐,而快乐体育的真正意义是在结果,是技能习得后,在继续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到的运动乐趣。站在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视角,不可否认兴趣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学校体育的最终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我们这种离开了
课堂就没有了兴趣承载体的学校体育自然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没有太大的作用。
2.2 对运动技能习得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关系的分析
2.2.1 两者目的的一致性
体育教学之所以称之为“教学”,那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授学生必要的操作性知识—运动技术。体育是一门课程,履行教学的义务传授知识,所以在体育课教授“操作性的知识”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授这些操作性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强化自身的体能及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从事体育运动,从而让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能够终身得到强化。因此,运动技能的习得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在目的上是一致的。
2.2.2 运动技能的习得对习惯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
从体育锻炼的形式上来讲,学生可以依附的锻炼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快走、跑步等等,这样一些简单的活动对于普通的锻炼人群没有什么技术要求。不可否认,这些锻炼方式确实有效简单,但是对学生群体来讲,显得过于枯燥单调。但如果说掌握了某种运动技能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篮球、网球、足球等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运动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身心效益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而且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渴望表现自己,在掌握了一定的
运动技能后,他们便急切地需要一个展示自己技能的舞台,这种渴望也会对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促使他们经常性地参与到这项体育运动当中去。体育锻炼为学生运动技能的应用提供展示的舞台,如果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赞美,则更能使学生得到自尊心上的满足,促进学生将锻炼继续的从事下去。所以站在这个角度讲,两者之间又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2.2.3运动技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资本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总要依托一定的活动形式,这些体育活动均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样学生的参与也才有可能。根据已有的调查资料显示,掌握一定运动技能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要显著高于没有运动技能储备的学生。许多有锻炼习惯的人,多是在青少年时期就掌握了一两项体育项目的技能。体育技能掌握的越好的学生,体育兴趣就越浓,也就显示出更强烈的活动欲望,体育锻炼习惯也更易于形成。相比之下,体育技能差的人,则无法在体育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容易失去对运动的信心和动力。
小结
运动技能虽然不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唯一因素,但却是促成锻炼习惯的关键因素,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足够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但是,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多传授一些实用性强的“操作性知识”,让学生可以长久地拥有,也能成为以后从事体育锻炼的“储备资本”。另外,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和环境,改善学校场地和器材条件等都对锻炼习惯的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等. 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 北京: 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220-230.
[2] 邵伟德.终身体育习惯的内在理论结构[J].体育学刊, 2003, 10(1): 28-31.
[3] 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1): 83-85.
[4] 赵殿军.质疑体育习惯形成的“技能先导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9(2):213-215.
[5] 陈鸣,等.运动技能与锻炼习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6(3):402-405.
[6] 张亚平. 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 河西学院学报, 2003,4(2):106-108.
[7] 张德福. 体育课程改革的回望与反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108-120.
[8] 姜晓珍.关于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18(2):47-49.
[9] 张旗,等. 体育与人类健康关系辨析[J].体育与科学, 2009, 30(4):51-53.
[10] 游江波,等. 体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研究[J]. 体育与科学, 2009,30(5):94-96.
[11] 肖林鹏,等.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24(4):281-283.
[12] 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7(1):118-120.
[13] 赖天德.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评述[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08-220.
[14] 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思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24(3): 1-3.
[15] 张磊.再论“体质论”与“技能论”[J].体育学刊, 2009, 16(10):11-13.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