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6 浅谈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
发布时间:2016-06-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丁玲
浅谈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
林祖和
(玉溪二职中,云南玉溪653100)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中小学生
[摘 要]良好习惯的培养,古今中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着重谈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80T.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8334(2000)增刊- 0288- 02
(一)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个体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产生相对稳定的态度定势,渗透到生活领域,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个人内在的东西。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定的情境刺激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两半球上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的神经联系,当个体在同样情境刺激的作用下,就自然而然地去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孔子是讲求良好习惯培养的教育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在国外,英国教育家洛克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作是“导师的重要作用”之一。他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一文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在我国不同时期编制的体育教学大纲中,都曾作为教学任务或要求明确提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学生习惯形成的特点
习惯的形成在人的一生各个阶段中,有其不同的特点,中小学生的习惯,由于受到生理、心理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有:
1、情境性。中小学生习惯的形成,往往与某种情境的熏陶、感染和刺激有直接联系。某种类似的情境经常重现,其习惯在熏陶、感染和刺激的作用下,即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并表现出来。
2、偶然性。中小学生有些习惯是由于教师或家长的赞赏、默许后,在偶然的、微妙的、不易被本人和他人察觉中逐步形成的。
3、盲目性。中小学生好奇、求新、好动、模仿及从众心理较强,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十分敏感,容易产生一种迫切的追求心理,往往不分良莠、是非,盲目地随从、仿效。经过多次重复、模似,形成习惯。
4、不稳定性。中小学生性格还未定型,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比较单纯,心理活动容易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还不能完全自觉地调节和控制,因此,其习惯不像成年人那样稳定。
5、逆反性。中小学生生理上不断发生变化,在为其心理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也打乱了心理平衡,会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对师长正面反复强调的学生行为规范认为是些小事,不值得小题大做,在行为上我行我素,甚至现一些不良行为。
6、两极性。习惯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则有害终身,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在中小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对良好习惯要促成其向定型化、稳固化方向发展,对于不良习惯,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促成其改变。
(三)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中学、职业中学的体育教育,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一定要顺应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变化规律,针对中学生习惯形成的特点而实施教育,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就此,本人结合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谈上几点认识。
1、创设情景,抓好开端
学生的良好习惯,一般是在集体活动中形成、巩固和发展起来的,体育锻炼习惯也是如此。体育教师应结合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针对中学生习惯形成的特点,创设情景,如通过体育课,各种体育表演、各种竞赛等,在学生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投身体育运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其投身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欲望。要使这种“情境”的感染作用常驻,并促使学生变为体育锻炼的行动,学校和体育教师在组织开展活动时,要做到:常、新、活、实。常就是开展活动时间要经常;活是指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新即活动要有新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实就是在运动价值和“感染作用”等方面要讲求实效。
创设情景,抓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工作,老师还要动之情,架设师生间的心灵之桥。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若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为此,体育教师在接手新生之初,就要充分调动情感因素,通过情感的传输和交流,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用情感来感化学生,以真情换真情,以爱心换爱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这样,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对流,心灵上产生共鸣,教学上达到共振,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就入题了。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还必须着重在体育活动中进行。
体育活动的开展,养成教育的渗透,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性别等特点。高中、职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关心、爱护的需求、渴望仍然很强烈,对师德、师表形象及其言行的鉴别力逐步提高。为此,我们还要创设爱的情景,让学生在爱的天地里,接受和吸纳教师的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教育讲解时,尽量提高其语言艺术水平,力求生动、风趣,富有感染力。
示范时,运用动作艺术,力求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给学生建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引发其心理上的连锁反应:欣赏———羡慕———向往———领会———实践———收获———养成锻炼或运动的习惯。
针对青少年学生习惯形成的特点,采用创设情景,抓好开端的方法,实施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在笔者从教的玉溪二职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学生进入二职中后,体育已无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通过采取上述方法和措施后,不但让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锻炼,逐步养成良好习惯,而且,在竞技体育项目上,二职中在玉溪也屡创佳绩。
2、持之以恒,终达自然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体育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良好习惯的形成,还要有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发展过程,即有一个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这就要靠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在让学生了解必要的道理,提高认识的同时,还要花大力气引导督促他们去实践,让他们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成功,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当然也会有学生不按要求去做,此时教师必须因势利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禁止其活动,应该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或进行个别辅导提高,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形成热爱体育运动、养成锻炼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得到巩固的行为方式。当学生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断地提出新要求,使其逐步得到巩固,再以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使学生身体强健、运动技能、技巧不断提高。
3、加深认识,养成自觉
针对青少年学生习惯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性、逆反性、两极性等特点,我们在推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还须不断加深对养成这一良好习惯之重要性的认识,因材施教,对学生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健全的体魄,是搞好学习、提高能力、成就事业的前提条件,而
要有一个健全的体魄,只有从青少年时代起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是十分重要的。
养成锻炼习惯,不仅能够使青少年时期的个人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终身受益,这也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