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15.11 试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11-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奇

 

试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摘要:体育锻炼习惯是终生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体育教育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终身受益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体、增智、育德和培养人的能力、意志力、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众所周知的。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现代社会正朝着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了,如何使学校体育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跨世纪人才方面发挥积极、深远的作用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由于旧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中国学校体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用一种注入式和被动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以至在部分学生中产生了厌学体育现象,这些学生在经过十几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后,一旦走出校门,竟永远地与体育永别了!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悲哀。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二期课程改革的启动和全面实施,各种新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模式的不断涌现,其中较有代表性且为大家普遍公认的当推“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它是以学生的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即: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着眼于未来,教会学生会学,会实践,善实践。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锻炼实践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身体锻炼的过程,因此不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摇篮和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不仅要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的技术、技能,而且要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入手,使之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贯穿一生的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保持一种持续性、独立性的体育健康能力,使自己终身受益。为此,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高中)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力图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寻找出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规律、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1、文献资料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逻辑分析法 
在认真学习和领会二期课程改革有关文件和精神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并向我校学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38份,获得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在归纳总结出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考察与分析的结果,进而提出关于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初步设想。 
   三、讨论与分析 
(一)何为体育锻炼习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习惯的概念和体育锻炼谈起。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锻炼能够给个体的这些效益并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的活动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我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关于衡量体育锻炼习惯是否形成的检验尺度,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已成习惯要之锻炼次数不应低于“体育人口”界定线:“即每周锻炼三次,每周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二)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 
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实现某种锻炼行为的一种“主体需要”。通过对其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根据需要动机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 体育锻炼的发现与培养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的倾向是人们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种重要因素。 
当学生被某种体育活动本身吸引而产生学习和参与的一种愿望时,就会对新渴求学习或参与的运动项目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意志努力是体育锻炼得以持久的一个根本原因。人们之所以坚持锻炼并获得预期目的,收到生理和心理的效益,是对体育活动有兴趣是基本出发点。PatYRE(1980)说过:“使人从锻炼中获得快乐,似乎是最重要的,人们坚持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做,发现锻炼是愉快的。”事实上很多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锻炼中很少享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而对体育感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具不完全统计世界上锻炼身体的方法有2万余种,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去发现和培养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兴趣,体验运动带给自身的快乐,将是引起锻炼行为并得以具有长期精神动力的关键。 
2、 体育锻炼动机的确立 
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具有始发功能。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意愿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1986年盖拉尔德。肯雍,首先提出一个解释身体锻炼动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1)为强身健体而锻炼
(2)为消遣和寻求乐趣而锻炼 
(3)为丰富社会经验和交往能力而锻炼 
(4)为审美经验而锻炼 
(5)为精神发泄而锻炼 
(6)为磨练意志而锻炼 
     Dish-man曾在1985年提出假设:“参加身体锻炼的动机原因中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而坚持身体锻炼的动机原因则更多的与活动后的愉悦感受和良好身体状态有关,这一假设已得到了一些经验性研究的支持。良好锻炼动机的确立,分支目标体系的逐步达成,将为锻炼习惯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保证。
 3、 锻炼行为的不断重复与坚持 
锻炼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重复和长期的坚持才能上升为习惯,才能给个体带来真正的效益。重复→巩固→提高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否将意识倾向化为行为行动并坚持到底是每个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者面临的难题。根据“最佳状态”学说:“一个人的中心需要就是要从事一项活动,并在行动中成功地迎接一系列挑战。当发现技能与挑战处于平衡时最佳状态就产生了。太弱的挑战使人感到乏味,太强的挑战使人产生焦虑。因此在锻炼时要不断的通过“自我定向”和“任务定向”来成功的完成一系列的挑战,并沉浸在运动带来的乐趣中,使锻炼者始终保持一种锻炼下去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锻炼水平的提高终将使锻炼主体从胜利和心理上都产生一种锻炼的需要。
 4、 身体锻炼需要的产生 
   身体锻炼需要:是指主体因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 
随着体育锻炼的不断重复→巩固→提高,锻炼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锻炼行为将产生一种如饥似渴的强烈需要,只要环境、条件允许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去从事体育锻炼,产生一种自觉的自动化行为。为此体育锻炼习惯已初步形成。
 5、 深刻的认识→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通过经常性的练习,人们会逐渐加深对体育锻炼的作用、目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更加强化了体育锻炼的动机,坚定了信念。因而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通过主观上的努力能使锻炼继续得以坚持。 
    体育锻炼习惯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但有时人们总会受到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深刻认识将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重新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使这种锻炼行为贯穿于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四、对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现状的考察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健康作为人类活动的一切基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健康不仅指没有病,而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都处于一种良好状态的整体概念。从四百三十八份学生问卷中有93%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关心,只有7%的同学表示不得病就行,有98。3%的同学认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健康、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可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在他们中有31%的同学是经常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而61%的同学只是有时或偶尔参加,另外还有8%的同学从来不会主动去参加体育锻炼。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同学能坚持体育锻炼,而有的同学却半途而废,意识和行为不能相合为一体呢?下面首先看一下通过调查问卷综合归纳起来的两张图表:附表一: 
   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百分比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百分比 
1、体育锻炼可以使身心得到愉快和放松 36.8%    运动能力差                   45.5% 
2、对某项运动非常感兴趣            27%    环境和条件不允许功课繁重、没时 12.7% 
3、为了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         28%       有疾病不适参加                 15.5% 
4、为应付体育考试                  6.2%      身体虚弱或特体                 12.7% 
5、其他                           2%     就是不喜欢                      6% 
从表一可以看出有36.8%的同学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可以使身心得到愉快和放松,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和紧张感,渴望通过体育锻炼得以放松和满足,他们有着强烈的直接体育需要。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对某项运动非常感兴趣也是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之一。运动能力差、对自己缺乏信心则是不愿从事体育锻炼的症结所在,同时功课繁重,没时间也成为部分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理由。因此在课程设置和锻炼时间上要有侧重和保证。   
附表二: 
 
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          百分比          停止体育锻炼的原因          百分比 
1、在运动中不断体验乐趣     42%      1、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思想有惰性   44% 
2、为了健康的身体而努力     36%      2、锻炼中失去了兴趣                 17.4% 
3、运动后的感觉真好         19%      3、生病、环境变化等因素              27%
 4、学校和家庭促使我这样做   2%       4、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7% 
5、其他                      1%       5、其他(功课太紧张)               4.3% 
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有42%的同学认为在运动中不断体验乐趣啊他们得以支持下来的主要原因。而主观意志的努力(为健康的身体)在调查中也占叫大的比重达36%。由此可见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体验乐趣,是习惯得以养成的关键,而主观努力也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条件。而辍止锻炼的原因中,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思想上有惰性成为首要原因。这说明在目前学生中的意志品质相对薄弱,怕吃苦受累,对这些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类磨练他们的意志。因环境、生病等因素辍止锻炼的也达到27%。这也表明了我们同学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尚欠缺。 
五、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已逐步达成共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与其他教学指导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将成为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社会到学生对体育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体育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家都踊跃地参加体育锻炼,但由于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形式尚未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在一些实质的问题上尚无根本改变。本文根据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结合目前学生的锻炼现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生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充分满足学舌功能的直接体育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
 2、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锻炼内容。
 3、强化两类课程改革,明确制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
 4、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和体育兴趣小组。定时间、定人员、定场地,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6、加强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不断提高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7、适时组织各类体育竞赛,重在参与,鼓励进步,使学生在挑战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产生进一步的锻炼渴望。
 8、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
 9、加强理论宣传,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意义、目的有深刻的认识。
 10、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克服惰性,培养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品质。
 11、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发挥体育的熏陶作用。
 12、拓宽体育锻炼渠道,学校将不再是接受体育教育与锻炼的唯一场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