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9 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之关系探析
发布时间:2015-09-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丁玲
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之关系探析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运动技能教学的角度,结合目前主流的几种体育教学思想,对运动技能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探讨,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运动技能教学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革性的建议,以期为今后从事体育教学和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运动技能;体育锻炼习惯;关系
中图分类号:6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51X (2015) 01-088-02
1运动技能和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界定
运动技能是指运动技术内化为人从事运动的一种能力。运动技术一般是指“合理有效的完成运动的方法”,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事任何运动都有一个技术问题。运动技术一旦被人掌握,便成了运动技能。体育锻炼习惯是持之以恒的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它包含2个重要因素:持之以恒和自动化。众所周知,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方式多样,
学校体育主要通过体育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体育课的教学是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媒介,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运动技能的习得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系探讨
2.1关于两者相互关系的主要观点
2.1.1技术健身教学论技术健身教学论是张洪潭先生依托互补原理为,深入分析“体质论”和“技术论”长期存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2种矛盾体系,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学校体育关于“体质论”和“技术论”的争执由来己久,“体质论”者认为:包含体育课在内的学校体育的一切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服务的。“技术论”则坚待体育课教学活动应以传授三基为主,即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基于2种论别的矛盾,技术健身论认为,体育课和体育教学如果称作“课”和“教学”,那就是学生在体育课和体育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具体到体育课,就是“操作性知识”的运动技术,通过这种运动技术的传习,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体能同时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此同时又强调:
虽然运动技术传习活动有助于强化体能或增强体质,但传习过程却万万不能追求健身功效,否则,传习过程就必然会偏离教学的目标,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等于不讲究方法而只求简单操作的现象。由此,可将“技术健身教学论”概括为:强调传习运动技术为主,但并不追求必有强化体质的功效。其强调体育教学的技能传授,强调体育教学的“体质增强”功效,但是“虽具有却不追求而虽不追求却必有”,这种理论被相当多的学校体育工作者以及研究者所接受。基本思路是体育教学以传习运动技术为主旨,不强调健身强体之效果,也不追求运动技术这种操作性知识的任何实用效益;其客观效果将是运动技术传活动虽不追求却必有强化体能之功效。
2.1.2强调运动技能作用的观点在“技术论”的基础上衍生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强调运动技能的观点,这种观点将运动技术的学习推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上,片面强调运动技能的绝对作用。他们突出运动技能的基础作用,强调运动技能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基础。把培养良好的运动技能作为形成体育习惯的一种现实有效地手段,把技能的习得放在第一位,以运动技术的学习作为媒介,学生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但是这种思想将运动技能的重要作用的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表达其优点的同时过份的夸大了作用。诚然我们可以说具备一定的技能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必要条件,但将其作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唯一条件未免有些绝对化。
首先,从运动技能的质量来讲,运动技能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作用,强调运动技能习得的重要性,并非只注重学生技能习得的数量。现实教学中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引入大量的技能的教学。看似学生获益,实则是在每个项目上的时间不足,学习效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如此这样,则造成学生“百无一会”的结果。其次,运动技能的“实用性”方面,我们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要以一定的运动技能为依托,站在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视角来看,我们学校体育所传习的运动技能应该为我们的学生以后的体育锻炼有所帮助,有助于他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当前提倡终身体育,终身体育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一下目前所教授的运动技能,能否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起到促进作用,这是对运动技能实用性的一种考量。
2.1.3快乐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源于日本。快乐体育思想认为,体育运动的本质在于追求在体育本身所蕴藏得魅力,参与体育活动在体验运动快感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并热爱运动,最终体验运动的乐趣,理解运动的意义,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快乐体育将体育学科的目标从现在(学校期)扩展到将来毕业后乃至人的终身;追求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享受体育运动中的乐趣)与体育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健康与善渡余暇的公民)的内在统一性
这种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传入中国,快乐体育被宣传进入中国后,其原有思想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成为了中国式的快乐体育。把“让学生体验快乐”摆在了首要位置,忽视了体育作为健身或训练手段,在真正的“快乐体育”的方向上偏离了航道,一味强调兴趣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基础,兴趣越浓厚,参与锻炼越积极,这种兴趣的来源就是“快乐”的体验,注重学生玩,让学生玩得高兴,于是“放羊式教学”“游戏教学”等就出现了。可以说,这种“快乐体育”只是体现出来学生心情的快乐,真正快乐的意义并非如此,而是通过技能习得后,在学习和体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运动的快乐。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视角来看,兴趣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非常重要。体育锻炼习惯首先是一种行为,行为就要有行为的对象,学生要产生兴趣并体验到快乐,那么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参与,参与什么呢了这样的“快乐体育”实现了让学生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的目的,但是却忽视了我们体育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健身。快乐的体育教学诚然给了他们很多乐趣,但那种临时的乐趣也只能局限于当时的体育课堂,对他课堂之外的体育参与起不到良好效果学校体育要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为最终任务,但体育课堂中兴趣的培养的偏差,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
2.2关于运动技能习得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系分析
2 2.1两者目的的一致性
体育教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授学生必要的操作性知识一一运动技术,我们传授这些操作性知识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了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强化学生的体能及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他是站在一个比较长远的立场上去审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最终让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发展。不难看出,运动技能的习得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两者目的是一致的
2.2.2运动技能的习得对习惯养成起到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的形式来说,可谓多种多样,如走、跑等,这些简单的活动对于普通人群而言没有技术要求,很简单就可以进行。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到这样的一部分人乐此不疲的坚持着每天的锻炼,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种很有效很简单的锻炼方式。但是对与学生群体来讲,过于单调的项目往往会让他们失去耐心,很难吸引他们。如果说在掌握了如乒乓器、篮球、足球等某一运动技能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技术学习,掌握运动技能,通过身心效益和良好的情感的体验,使得项目本身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在掌握某一运动技能后,他们继续寻求一个施展的平台,这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促使他们经常性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得到认同感,学生会更
加积极地锻炼。从这个角度讲,两者相互促进。因此,在运动技能的支撑下,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成为了可能.
2 2 3运动技能是学生象与体育锻炼的“资本”
首先,体育锻炼习惯首先是一种行为方式,既然是行为那就要有行为的对象,很显然作为体育锻炼习惯来讲这个行为对象就是一定形式的体育活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总要依托一定形式的活动形式,无论是打篮球、踢足球还是跑步也好,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关键之所在,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成为可能。
调查表明,没有运动技能储备的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显著远低于掌握一定运动技能的学生。下课后,校园的操场上总是有一批学生在生龙活虎的活动,或踢足球,或跑步,或打篮球,他们是校园的宠儿,但遗憾的是这些活跃的身影为数有限。体育习惯的养成,大多源于青少年时期体育技能的掌握。有人做过调查显示,拥有一两项运动技能的学生比不具备任何运动技能的学生更容易形成长期锻炼的习惯。调查表明,没有运动技能储备的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显著远低于掌握一定运动技能的学生。
3对策
3.1对运动技能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和把握。
运动技能虽不是决定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唯一因素,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体育教学中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要有足够的重视。同时,运动技能的选择要有质量,要有数量,还要有实用性,要尽量传授学生那些感兴趣、普及且易于开展的项目,也就是说项目的选择要“实用”“有效”
3.2营造锻炼的氛围和环境。
心理学中讲到人的“从众心理”,在这里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营造校园里体育运动健身的大环境,宣传体育锻炼健身的科学知识,让那些犹豫在“参与不参与”边缘的学生“从众”,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锻炼的行列。
3.3明确我们的教学方向。
我们说学校体育教学既然作为“教学”就要传授学生操作性知识一运动技术,但同时又要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实现和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传授知识和发展身心,真正成功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又肯定会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体能及改善学生的身心素质。
3.4学校要为学生的体育参与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学生参与锻炼的充分的场地、器材,为学生参与锻炼提供必要地硬件支持运动技能习得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20-230
[2]邵伟德终身体育习‘J的内在理论结构[J]体育学刊,2003,10(1);28-31
[3]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83-85
[4]赵殿军质疑体育习惯形成的技能先导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29(2);213-215
[5]陈鸣,运动技能与锻炼习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6(3);402-405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