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16年12月学习摘要与心得(丁玲)
发布时间:2016-12-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丁玲

 

2016年12月摘要与心得  
            ---------丁玲
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
 
习惯在人生的旅程中无处不在,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是一种存在。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人受益一生。叶圣陶先生曾说: “大凡一辈子需用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速度虽有所放缓,但青少年体质羸弱、身体素质较差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体育锻炼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必要手段,而体育锻炼功能的体现则具有延迟性,它需要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坚定的健身信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才可获得体育锻炼的丰厚效益。习惯养成源于良好教育。实际上,“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1、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可能性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学家洛克在阐述教育与习惯的关系时提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可以说,习惯已成为人的第二本质。小学生一般也称学龄儿童( 6-12 岁) ,该群体在生理及心理上有着独特的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这一阶段对于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至关重要。
2 “习惯”与“体育锻炼习惯”概念辨析
何谓“习惯”,目前说法不一,无统一定论。《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解释: 第一,长期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 第二,长期养成的、一时很难改变的行为倾向。
习惯则是有意识、需要坚强意志才能实现的。另有学者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指人在后天长期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锻炼行为、或具有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觉与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方式。
3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分析
上文已述,体育锻炼习惯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习惯,需要在坚定的运动健身信念指引下,借助自身意志努力和意识参与而完成的锻炼行为。因而,坚定信念、意志努力、意识参与成为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特点。然而,根据小学阶段儿童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和规律,小学生在意志控制方面比较薄弱,对自身行为缺乏较强的约束力,在“知道”与“做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具有明显的可变性。有研究指出,在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中,环境润育、制度他律、主体自律是习惯促成的三大条件,它们在习惯养成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小学生既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体,又是客体。虽然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及教师、家长的管制能够约束他们,环境可以润育和同化他们,但是他们最终能否接受他人和制度的约束,关键还取决于他们自身。因而,自律养成的实施不能脱离个体的体育锻炼意识、态度、意志努力及坚定的运动健身信念等作为支撑。这些要素,尤其是运动健身信念的坚定与否,不仅影响锻炼行为的质变( 被动性变为自觉性) ,还直接影响体育锻炼习惯能否真正的养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