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设计本课教学,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我设计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硬币、圆桌面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1、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学生通过动手折出来,发现内部的关系和规律。这里很多学生是通过测量得到的这样的关系,这个是不行的。测量是代表某个数据或者某几个数据,不能代表所有的数据,必须通过动手才能证明,这是数学的规定。其实学生利用圆形纸片折一折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同时也可以发现直径和半径间的关系,这样操作比用量的办法更加准确,而且也能渗透数学思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