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简 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 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 减法竖式计算算理。“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你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吗?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呢?
2、能将这些物品的价格用小数表示吗?(例题中食品的价格先用元角的形式写出来)
3、一位同学用他的数学日记向我们讲述了他一天中遇到的小数问题,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开始今天地学习好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减法
1、日记:5月21日,晴。昨天数学课学习了小数,老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小数。今天一大早我就在家门口的早点店看到了它们,正好还没吃早饭呢,我想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吧,要用( )元呢?我还想给妈妈买碗面条,一碗面条比一碗馄饨贵( )元呢?
2、日记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老师板书算式)请你和同桌商量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汇报两题的思考过程)
3、这两道题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在草稿纸上试一试。(指名板书)
4、(先问加法是怎么算的,介绍完后再问)为什么这样对齐呢?为什么5和7相加?为什么得数中要有小数点?它应该写在哪呢?看着自己的竖式互相再说一遍计算过程。
5、(请同学介绍减法的计算方法)竖式中时怎样对齐的?4不够减8怎么办?得数中为什么要写0和小数点呢?0有什么作用?看着自己的竖式再说说计算过程?
6、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试一试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你都会了吗?完成几道试一试。(第一题)一边做一边想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
2、小结:列竖式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先计算小数部分,再计算整数部分。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
3、你能任选出两种食品,先求出他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吗?(写在书上)
4、汇报结果。怎样才能没有遗漏的将每种组合都写出来呢?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一)习题三
1、日记:盼了一天终于盼来了下午的科学课,课上老师让我们测量池塘的水深,这里居然也有小数的问题呢?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知道了水深( )米。
2、他们是怎么测量的,你看懂了吗?(请一位同学演示一下)要求水深多少米,怎样解决呢?
(二)习题四
1、日记: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花店,突然想起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买一支玫瑰花和一支康乃馨送给妈妈,给她一个惊喜。可我只带了3元钱,够买吗?
2、怎么才能知道3元够不够呢?(学生计算)
3、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加法或者减法问题吗?请你先在心里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解答在本子上,解答完后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让同桌帮你检查。
4、根据他的算式你能猜出他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
四、总结回顾
1、日记:原来生活中用到小数的地方还真不少,我想只要我注意观察一定还会发现许多与小数有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今天又学了哪些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呢?今天回去你也可以试着写写数学日记,找找生活中的小数,和他比比谁写得好。
2、最后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如果算式的得数大于1,就请男生起来,如果小于一就请女生起来,如果等于1就都起来。
(反思:最初自己的设计为了体现简单的内容要上出内涵来,在练习中设计了很多高难度习题,结果第一次试上就发现,完全是我一厢情愿。同时因为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练习上,而显得主次不明。第二次修改后试上,张 书蕾老师让我自己谈谈教学感受,其实我知道学生学的很轻松,主要是内容简单学生又有相当充分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因此回答时自信满满。张老师却问我说,既然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而从头至尾都牵者孩子走呢?我当时就被问住了。为什么备课时没有这样想法呢?最初是因为自己没有 教学过三年级的内容,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没有把握。总担心他们会遇到困难,场面无法控制。因此加法、减法分开一步一步教学,加法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 后尝试笔算,学生介绍算法,接着练习几道题,减法直接进入笔算,请学生介绍算法,练习。如此这般以后,学生都能“较出色”的完成练习。但即使在我试上过两 次后,在张老师提出之前,也从未想过将加、减法同时放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可能心理还是偏向于“教”,而忽视了自主的“学”。接 受了张老师的指导意见后,重新思考例题的处理方式,其实当时心中依然没底,开放式的教学对老师的提问设计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要求更高。但试上过后发现,对于 加、减法的同时计算尝试,学生并没有任何的困难,相反还自己开始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自己的计算寻找根据。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试上中我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初次教学时,我想请同学在介绍计算加法的时候能说明算理。因此我采用了打断汇报同学的方法,来帮助大家理解算理。比如当同 学介绍他是先写0.5再写0.7时,我马上就问你是怎么对齐的,为什么这样对齐。当他介绍先算5+7等于12时,我又问为什么先算5+7。而到第二次教学 时,我做了这样的思考。如果我在一位同学汇报算法的过程中提问他,虽然感觉追问的很及时。但那样不但打断的他的思路,使他的思维过程显现断裂而不连续,同 时这样的追问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思考。不如先让他全部说完,再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将所有同学都拉进思维的旋涡。这样是不是更好呢?第二次试上时,我就实践 了自己的想法,但效果却并不如第一中方式好,显得老师的问题多而琐碎。要不要改回到以前的方式呢?就在我很困惑的时候,张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赞成我之前 的思考价值。老师的肯定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和奋斗,都得到了别人的帮助的认可。我是幸运的。因此在最后的教学时我仍然采用了, 先请一个同学完整的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全班探究算理的方式处理了例题。
课后我又在思考,既然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又与整数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如果让学生尝试验算,自我进行验算方法的从整数到小数的迁移,可能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整。
每一次的上课、磨课,都让我真切的感受的自己的成长。听取各位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我渐渐感到数学教学的魅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