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浅论小学生劳动意识的缺失及学科渗透策略
发布时间:2014-06-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罗建娟

 

浅论小学生劳动意识的缺失及学科渗透策略
【摘 要】劳动是获取文明教养的重要途径,但当代中国社会,由于家长不首肯、学校不落实、社会不提倡,导致学生劳动意识缺失和劳动技能薄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把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来,通过激活课程中的劳育因子,自主拓展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模范事迹,填写个人成长档案,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自主劳动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劳动教育 意识缺失 学科渗透
  一天放学,我看到一位奶奶推着三轮车,车上坐着两个孩子,都是高年级的,奶奶的身躯跟这两个大孩子相比,似乎有些孱弱。女孩子比较安静,正专注地看着一本书,男孩子则不停地东张西望,一个人玩闹着。还没有通过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奶奶无法骑,只好将身子前倾,一手扶着车把,一手在车座的后面找到一个着力点,慢慢地将车子向前推。前面是减速带,大家都慢了下来,男孩子显得很急,开始挥舞双臂不知在喊什么,看样子应该是在催促吧,女孩子也不禁抬起头来,她虽然没说什么,却皱起眉似乎责备地看向奶奶。
  放学时看到的这一幕幕,不禁让我怀疑:课堂上成天挂在嘴边讲的那些人文情怀被这些孩子丢到哪里去了?那些在大扫除中争先恐后展示自己能干的孩子又去了哪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文章中个个都能帮老大爷推车,现实中却不肯下来帮自己的奶奶推一把?
一、小学生劳动意识缺失的原因
  针对以上疑问,笔者进行了思索,是什么导致了学生理念与行动的落差如此之大?从一名教育者的角度来概括,浅略分析如下。
  1.家长不首肯
  随着“70后”“80后”纷纷步入家长行列,现在的家庭教育理念逐步变得科学化、人文化,这部分家长许多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愿意主动再学习求发展,乐于接受先进的教育经验,并与自身家庭结合,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但这批人中也有部分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改变命运”让他们摆脱了贫困与劳苦,使他们得以在城市之中拥有了一席生存之地,但同时,这种思想也根深蒂固地成了他们教育子女的“金科玉律”。而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年轻人去大城市打工、出国务工者甚多,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但这些老一辈人受时代、地区的限制,大都知识贫乏,文盲现象也常有之,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是爷爷奶奶的最大成就,孩子的全面发展则是这些隔代教育家庭鞭长莫及的。
  2.学校不落实
  走进学校,细细审视体现每学年教学计划、落实孩子每天学习活动的课程表,各种课程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为了体现某些教育特色,菜单的搭配与设计可谓费尽心思。但是劳育呢?有的学校某些年级已经将其“隐身”了,暂时没有消失的也只是在课程表上“露个脸儿”而已。平时教师的集体备课、经验交流,也没有关于劳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另外,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美术都有专职教师,都可以评定职称,还从没有听说过什么劳技高级教师。当教育的出发点偏离了孩子的成长,孩子们的劳动意识淡化了,劳动技能弱化了,一旦该出手时,他们变得不能且不愿了。
  3.社会不提倡
  现在的小学生已经不大会唱“劳动最光荣”了,大学生谋职也不大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虽然,我们不会再当着孩子的面厉言教育:“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和她一样扫大街!”可在这些“猴精”的孩子心里,他通过察言观色,难道看不出劳动者已被社会划分为“三六九”等吗?
  二、教学学科渗透劳动意识的策略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无力改变社会、改变教育管理、改变学生成长环境,但我们能够从自身开始转变观念,可以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去。
  1.解读课程资源,激活劳育因子
  细阅苏教版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活跃在各年段之间,显性的、隐性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情怀的,都有涉及。虽然劳育不是文章所要重点表达的主旨,但却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劳育契机。
  如在学生入学初期就学到的儿歌《人有两个宝 》;在中年级的《 孙中山破陋习 》中,孙中山的姐姐勤劳无比,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能干;高年级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 》,文中的萧红虽不能为祖父极好地进行园间劳作,但那份特有的孩子式劳动却为祖父增添了无穷乐趣。而教材中所涉及的劳动杰出人物则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又如,古诗《锄禾 》《 悯农 》诉说了古代劳动者的艰辛,《 朱德的扁担 》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与战士同挑粮、同甘共苦的共和国元帅,《 剪枝的学问 》让孩子们懂得了劳动需要科学的方法,《乡下孩子 》那快乐的田间劳动多么令人向往啊……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劳动教育也能为语文课堂增光添彩,同时,语文也为劳动教育留出了一方宝贵的“自留地”。
  2.自主拓展实践,享受劳动乐趣
  情怀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劳动教育与语文课堂需要互相延伸与交融,我们可以将某些劳育的教学点扩大、深化,以实现劳育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飞跃。
  在学习儿歌《人有两个宝 》之后,我们可以让“小手”动起来,展示自己的劳动技能,扫地、擦窗户、洗手帕、系红领巾……可别小瞧这些小小的劳动,对于孩子们来说,真正掌握技巧需要一段摸索前行的历程。品尝到劳动的喜悦,再回归到语文教学中来,“我的小手会 ”就不只是空洞的言语表达,这里有真实地战胜困难,有欣喜地享受成果。这些简单的一句话表达,有了孩子的亲身实践而充满童趣与活力。
  通过看图编写童话,孩子们了解了偏食的坏处,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蔬菜乐”活动,引导孩子们认识蔬菜,学习择菜。活动中,有的孩子第一次知道煮熟的短短的豇豆原来是长长的,是长在藤上的;有的孩子第一次拿起刨刀,不知道力该往哪使,刀该往哪刨;有的孩子跟土豆呕上了气,这圆溜溜的土豆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啃着自己削皮的黄瓜,自己切开的番茄,劳动中的艰辛已一扫而光,一张张小脸写满了骄傲与欣喜。这不又是鲜活的写作源泉吗?
  3.了解模范事迹,感化心灵世界
  爱祖国从爱父母开始,爱父母从做好小事开始,劳动教育为爱的成长积蓄力量。教师要善于用好身边的活教材,让学生在榜样的号召下净化人格、启迪思想。在学完《闪光的金子 》一课后,我们进行了“感动班级”人物评选,每个孩子都投了庄严的一票。从票选结果来看,孩子们已经懂得了,那种在劳动中培养出的关爱他人、为集体无私奉献的思想,如金子般珍贵而闪亮。
  4.制定成长档案,细数心路历程
  把教育范围局限于校园之内是不科学的,把教育职责推卸给家长是不负责任的,如何使劳动教育在教师的影响下有效渗透到学生生活中,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我设计了以下学生劳动技能成长档案。
  依照年段的逐步提高,表中依次出现服务自我、服务身边人、服务社会,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会自我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学会爱身边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培养学生服务大众的意识,拥有博爱情怀。劳动感言与自我评价是相辅相成的一块,从这两项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有一定的了解,此项目从三年级开始填写,与学生从此阶段开始进行习作练习有关。他评项目,即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反馈评价,它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为他人服务,中肯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继续前行的动力。
  总之,我们不能为了教育形式而孤立片面地指导学生进行劳动,要将劳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的劳动素养和一般发展相结合,不再为劳动教育而进行劳动。希望我们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不管身处何地,都能主动地说一声“让我自己来”,不管面对何人,都能真诚地说一声“让我来帮你”!
  (作者单位:如皋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如皋,226500)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域名已经过期}/9/view-3730511.htm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