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热爱劳动,善于劳动,是未来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让少年儿童承担一些劳动工作,能使他们通过劳动体味到快乐和幸福,产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而在劳动实践中,少年儿童不仅能学习掌握一些生活劳动技能,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并由此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使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迁移到他们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事业等方面。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就曾在全国少工委五届五次全委会上明确提出:要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并提出要认真研究培养少年儿童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的有效载体。
2010年,我校对全校少年儿童进行了一项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的调查,调查表明,由于家庭生活条件、学生生活环境以及社会价值评价导向的变化,我校少年儿童参加劳动锻炼的机会很少,在家劳动时间与在校劳动时间相加平均不足1小时。他们的劳动意识较为淡薄,劳动技能正逐步退化,生活环境封闭,课余生活单调,实践能力相对滞后,这些问题令人堪忧。长期发展下去,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
调查分析之后,我校开始着手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心农场”。“开心农场”的创意源于前几年网络流行的“QQ农场”游戏,学校决定打造一个现实版的“开心农场”,旨在让学生在“开心农场”的播种、管理、收获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合作能力。同时增加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机会,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礼河长汀村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拥有了一块占地28亩的“开心农场”。经过全体师生近三年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农场已建设成为集葡萄园、桃李园、百果林、藤架作物区、蔬菜园、鱼塘及灌溉区等七个园区为一体的多方位生态农场。
纵观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和本市、区内有多所学校面向少年儿童开展了农科教育、种植研究等同类课题的研究,他们有的定位于培育学生科学意识与观察能力,有的重视培养城市小学生对植物、对生命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有的侧重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有的关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他们的研究轨迹与研究成果为我校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010年至今,开心农场的建设与实践也从未停止过,我们希望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基地资源,通过十二五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目标的微调和系统的规划,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和评价机制,修订完善劳动实践教育校本教材,在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培养少先队员的劳动意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开心农场成为我校的综合实践教育品牌活动,进一步彰显我校教育特色。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开心农场:开心农场是我校在校外耗费三年时间建成的占地28亩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心农场现规划成六个区域:A区为生态垂钓区,B区为甘香明珠园,C区为趣味百果林,D区是芬芳桃李园,E区和F区是向阳果蔬园,G区为藤架蔬果园,H区为灌溉水渠,是个多方位的立体生态农场。
劳动意识:劳动意识是指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是自身树立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是少年儿童形成完善人格的必备素质。通过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能充分将自己的智慧、技艺和才能投入到多样的劳动实践中,并在其中享受劳动的光荣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形成热爱和尊重劳动的意识,从劳动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是个体生活、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它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磨练得到的,是个体的生活、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少年儿童在投入到劳动中后不仅可以学习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其多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培养与发展。本课题中所指的实践能力主要界定于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劳动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涉及各个层面。
2.理论依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幼儿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 他认为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的生活,要使热爱劳动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体力劳动对孩子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技巧,也不仅在于进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能给孩子们一个广阔无垠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的道德、智力、审美情感的培养。如果缺失这样一片天地,那么对孩子们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完整的。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谈不上孩子的全面发展。学校、家长应该让孩子适当补补“劳动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意识、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激励他们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
3.理论假设: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开心农场为载体,以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吸引学生投入到劳动实践中,使他们体会劳动的快乐与幸福,将有效地促进他们形成热爱和尊重劳动的意识。而在研究与实践中如果进一步形成完善我校校本课程,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操作模式。
三.研究目标:
1.以开心农场为载体,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劳动的意识和习惯。
2.探索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形成实践能力评估机制。
3.依托开心农场,构建本校劳动实践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形成校本课程。
4.通过研究实践,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合理规划,加强管理,打造劳动教育的优质实践基地。
(1)精心规划实践区域,提供多样实践项目。
开心农场是我校师生开展劳动实践的重要基地,我们将在基地的建设中关注劳动实践项目的多样性,合理规划实践区域,在农场内设置生态垂钓区、甘香明珠园、趣味百果林、向阳果蔬园、藤架蔬果园,有效的规划有使开心农场能为队员们提供喂养塘鱼,管理果树,种植、培育、管理蔬菜等多样的富有趣味性的劳动实践项目。
农场内田地种植规划为三类:责任田、自留地、志愿者田。责任田学校购种,统一种植,收成由学校统一收购。自留地由四-七年级各中队自主种植,学校不做统一规划,收成归各中队自己处理。志愿者田由学校志愿者老师、其它学生负责,收获学校统一处理。
(2)精细农场日常管理,有序推进实践活动。
为促进开心农场的精细化管理,保证研究的成效,我们将组建劳动实践指导小组这一工作机构,制定相应职责,做好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管理及与其它部门的协调工作。
2.以开心农场为载体,开展多样劳动实践活动,探索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方法。
(1)设计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保证劳动种类的多样化,使学生对劳动保持良好的兴趣。
(2)合理安排学生劳动实践的内容与时间,保证劳动实践内容的连续性,劳动周期的经常性,学生在定期定量的劳动中形成劳动的意识,养成稳定的劳动的习惯。
(3)依据学生的劳动能力设置劳动项目,提出劳动要求,使他们能胜任劳动项目,获得成功感,在劳动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保持精神的愉悦。
(4)关注各年级劳动内容与技能的衔接,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之中,让学生能在劳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天赋与才能,体会劳动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5)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成果的分享活动中,让他们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培养他们为社会谋福利而劳动的愿望,使他们享受到劳动的光荣感、自尊感,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
3.探索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依据既定的研究目标,依据各项劳动实践活动的不同内容及不同特点,通过种植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多个途径,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形成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1)在开心农场的种植与管理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提升他们开展他们的学习力与合作能力。
(2)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小课题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其创新品质。
(3)引导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与多个校外德育基地沟通联系,通过劳动收成义卖,慰问社区老人、军区官兵,与同学、家人分享劳动成果等多种方式,提升队员的沟通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学会沟通。
4. 构建劳动实践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形成劳动教育校本教材。
从活动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到活动时间的安排以及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评价、能力评价等多个方面工作做好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与考评细则,在开发与积累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课程,形成分年段有层次的劳动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并结集成册。
5. 形成实践能力评价方式及机制。
(1)制定实践能力考核细则,根据细则设计相应的“开心农场争章体系”,设置必修章和选修章,各班组织学生通过争章的方式来达成实践能力提升目标。
(2)开展“五彩小课题”展评活动,展示学生一年的劳动实践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成果,通过评比活动促进班主任和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劳动实践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3)形成开心农场劳动模范中队量化考评细则,依托“开心农场劳动模范中队”评比活动及“劳动小明星”评比活动,对各班的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及成效进行总结与评估,并对模范班级与劳动小明星进行表彰。
(4)每年五月,开展一年一度的“七彩种植节”活动,展示一年来同学们的劳动实践成果。
(5)形成家校合力,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以师评、生评、家长评的方式对队员的劳动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五.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课题开展全面的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特别是有关少年儿童劳动教育的有关理论,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人员思想的转变、观念的更新、研究的行为等方面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开心农场的多样实践活动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影响,了解学生劳动习惯、实践能力的现状,进行多种调查研究工作,为实际操作提供实例依据。
3.行动研究法:以本校四至六年级八个班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在具体的实施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方案,并及时反思,不断调整方法,修改实施方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用行动的动态管理课题的研究。
4.经验总结法:及时积累研究案例,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做法、体会,总结筛选新的经验、方法,根据相关理论提炼课题成果,指导带动辅导员老师开展研究,推动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5.个案研究法:本课题在面向全体的同时,选取部分学生和课题组老师,建立个人档案,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从2013年12月开始,至2016年12月结束,具体分以下几阶段:
1.准备阶段:(2013.6——2013.12)
选择课题,学习理论,设计课题,成立课题组。
2.调查阶段:(2013.12——2014.1)
拟订一份问卷测试题,对全校队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了解队员劳动意识及劳动习惯、实践能力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形成思路,拟定研究计划。
3.行动研究:(2014.2——2016.8)
按照“设计——实施——反思——改进——总结”的步骤开展研究,以劳动实践为本,注重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与调整,修正研究的方向。
4.总结深化:(2016.9——2016.12)
整理研究资料,梳理研究成果,在全面总结、分析实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炼研究成果,明确今后研究的方向,调整课题设计和实施方案,并展开后续的实践研究。
七.研究组织:
课题负责人:蔡自力
课题副组长:江 伶、孙 辉
课题组成员:庄小芬、杨莉亚、庄云霞、罗建娟、袁琴玉、赵凤霞、庄赛裕、江 俐、包 倩、徐云波、周 蓉、蒋 瑛、虞 萍、崔 霞、张维伟、蒋小红、黄文赞、 蒋丽 君、丁数华、汪志萍、蔡薇娜、陈 辉
八.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网站。
3. 开心农场校本教材。
4.劳动实践能力评估体系。
5. 课题研究论文。
6. 学生参与开心农场劳动实践的影像资料。
7. 参与行动研究的各班劳动实践资料成果专辑。
8. 电视台或报社对我校开心农场劳动实践活动的报道资料等。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