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
发布时间:2012-09-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伟
实施公民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执笔:杨伟
一、 研究背景
加强公民教育,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任何人总是一定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总是一定国家的公民,既享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又必须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培养公民意识,也就是要培养人们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能够具有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当代,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公民教育,把公民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加以贯彻落实。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公民(特别是年青人)政治参与意识单薄、远离政治甚至反感政治、反社会行为不断增多的现象,世界各国掀起了培养有责任心的合格青年的公民教育热潮。在法国,实施公民教育已有40多年,公民教育课程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主旨是培养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的责任感与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在美国,1965年就成立了由财政拨款的美国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简称CCE),从事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研究和评价等。英国在2000年把公民教育列入中小学的国家法定科目之中。
近几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公民教育。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并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随后,各有关部门和全国各地都积极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大力开展公民教育。2002年2月,中宣部、全国妇联、团中央、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共同发起的“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旨在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激励措施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习惯。2004年12月,广东省决定在全省开展为期三年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
多年来,我校在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积累了许多有效经验。这次参与省教研室组织的、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合作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行动研究,对我校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将以此为重点,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建构本校的公民教育体系。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2.研究目标
根据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经验,本项目所说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我们以往开展的德育活动,其更加强调公民教育活动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是全体学生共同开展的教育活动,主体性——活动的每个环节突出学生主题地位,以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探究为主,社会性——面向社会现实生活,在观察、探究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的过程中实施公民教育,实践性——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和思考。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融入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同时通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促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有较大提高;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成为我校的德育特色。
3.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但是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不断扩大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也给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带来了模糊认识,道德观念淡薄、守法意识不强、善恶界限混淆、诚信规范缺失等现象还比较严重,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对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学者李慎之曾痛切地感到我国民众公民意识之缺乏,他认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的最大差距”。他提出:中国现在要赶上先进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
三、研究内容
1、学校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细化研究。
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或塑造合格的社会公民,但如果以此作为公民教育的实施目标,无疑存在着泛化和不可操作性。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着力思考在设计公民教育目标时的细化问题,即针对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提出不同的内容要求,从而形成一种“大众化、多层次、全方位式”的公民教育模式。
2、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校本化的研究。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起步的同时就开展了公民教育运动,在学校中开设了公民教育课程。时至今日,翻开欧、亚、美、澳各洲许多国家的学校课程计划,均设置了独立或综合的公民教育课程。
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资源,开发符合学校和地方特色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建立从三年级到八年级一体化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校本化的研究方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层次地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3、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形式的研究。
公民教育内容复杂,所涉面广,且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联系,因此,其实施也应该是多途径、多方式的。
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公民教育活动的新形式,尝试以以下六个步骤开展活动:
(1)确认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问题;
(2)选择班级要研究的问题;
(3)收集班级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
(4)制订班级(行动)方案;
(5)(向班级或社区)报告方案、接受听证;
(6)总结(反思)学习经验
在整个活动中,从问题选择、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到举行听证演示,所有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进行(老师也参与指导)。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辅以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研究过程中,注意纵横比较,综合分析,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改革,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6月)
课题组制定研究实行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添置软硬件设施,做好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课题组人员在教科室、课题组领导小组指导下,根据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并根据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及时组织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并积极撰写论文、总结。
3、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
分析实验材料,总结结题、撰写实验报告。
六、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1、项目研究汇综报告
2、项目研究论文集
3、学生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资料等。
4、教师、学生成果集
5、各年级优秀活动方案汇编。
七、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组长:蔡自力
副组长:杨伟 吴留珍
课题组成员:
严红仙王强徐娇袁亚丰陆永青张健许丽芳
八、保证措施
我校自2005年起就作为常州市首批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6年来在常州市、武进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案例评比中连续获奖,学校领导一直予以该项活动的高度重视、支持。该课题以蔡自力校长为组长,全面组织领导课题的深入研究;同时学校总务处、教科室、政教处、教务处给予人力、物力上的保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