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论文之三
发布时间:2013-12-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丽峰
通过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曹志芬
物理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概念多,公式多,推导多,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加以变更,考试结束后学生所掌握的物理学知识就所剩无几,也就失去了课程教学的意义。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教学效果不明显,这是个普遍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呢?个人认为,可以通过重视实验的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因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好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就能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效果更好。
一、物理实验的作用
1、实验能够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2、实验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
3、实验能够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运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物理实验及其探究来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书本上的东西都是纸面上的东西,偏向于抽象思维,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进行直观的把握和更加好的运用,而通过实验的方式,能将抽象的书本知识变为具体的实验项目,有助于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把握课程知识。在以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我们的物理教育都停留在一种填鸭式的硬性灌输上,而缺乏运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物理学教育往往效果不甚理想。学生的主动行和创造性往往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或许在学生能或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但是却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其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养成。这种灌鸭式教育模式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只是估计的眼前的效果而忽视了长远的效果。而实验教学则是兼顾眼前和长远,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思维的转变造成学习兴趣的增加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这样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怎样进行一个成功的物理实验来启发学生兴趣呢?笔者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例如,八年级物理热学部分《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将“实验:研究冰的熔化”前置到介绍“熔化和凝固”之前,让学生先做“冰的熔化”实验,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做实验,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不再上升时,就会自然产生这样的疑问“温度计示数怎么不变啦?!”一组同学的实验是这样,另一组实验同样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样全班同学都进入了探索和研究的浓厚的气氛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再讲授“熔化和凝固”时,教师讲的容易,学生听的明白,教学效果会明显增强。从笔者举的例子,就会发现,一次成功的物理实验的要点就是学生能主动去发现问题,通过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发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知识的获得完全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而老师的角色也会发生转变,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变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协助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笔者以为物理实验达到这种目标基本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物理实验的目的了。再例如在进行《汽化和液化》的教学时,可以布置一道家庭作业:在自家冰箱里冷藏一瓶饮料或冷冻一瓶矿泉水,第二天拿出来放到桌子上,过一会儿观察瓶子的外表面会出现特别奇怪的现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做完这个小实验后,印象特别深刻,再讲液化学生易于理解。不然纸上谈兵怎么讲仍有一些学生感到茫然。课堂上设疑,激发学生回家做实验的愿望,实验做了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边玩边学轻松达到学会的目的。关于《物态变化》一章的教学,单纯讲解一个概念一讲就懂,但全部学完后你会发现,好多学生把六种物态变化混为一谈,区分不清,分得清的有些也是死记硬背,问题关键还是不理解。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的印象没有自己研究时对问题的理解消化印象深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和教师演示是不一样的,一来激发学习兴趣,二来边玩边想这是为什么,达到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说实验现象的预期目的。同时也达到教为不教的教学目的。
三、运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实验的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做电学实验时,要先让学生看清电路。第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二至三次,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纪录实验现象、结论,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对理论知识建立的过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使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物理知识,能够使其久久留与脑海之中,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一般地,第一次演示时,让学生集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第二次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以便明确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第三次让学生综合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如何。
为了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前或演示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及现象变化过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以及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演示实验的观察训练中可以逐步减少教师的指导,从开始时实验前做详细的指导观察逐步地变为有重点地指导观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后,可运用“无声演示”的方法,即教师在演示前和演示过程中都不讲解指导,而只操作给学生观察,演示结束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用科学语言正确描述出来,可以先提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完教师的无声演示后,写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这也是考察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即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自然提高了。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只有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又要不断地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