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要与心得(王鹦)
发布时间:2014-11-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鹦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教师理论学习摘要与心得
教师姓名
|
王鹦
|
职称
|
中一
|
任教学科
|
语文
|
学习内容
|
写景散文如何写出特色
|
学习时间
|
2014、11
|
||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教师也试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这种意识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大多仅为言语讲解。即便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也不一定受到感染,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不一定被激发出来。倘若一个人缺乏动机,看不出学习活动的意义,不主动的参加学习,那么尽管教师试图教他,仍不可能导致有意义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作文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性。本人在作文课《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优化导入,收到的很好的效果。教学设计如下:
多媒体播放“美在广西”宣传视频。
导入语:我不是诗人,但是我已经进入了诗的意境。同学的感觉呢?景色如何?能具体的描绘出来吗?(学生尝试描述但语言苍白)事实上那些被称之为“景色”的自然一直以来都像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我们?但当我们试图通过文字画出景物的时候又总是找不到适合的语言。那么,究竟如何让景物成为文字,又让文字成为审美之后的景物呢?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将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力。”诗意的视频为课堂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优美的音乐,让学生穿越空间,身临其境;不经意的提问又让学生遭遇了语言苍白的尴尬。于是,“如何让景物成为文字”自然成为学生乐于探索的方向,而这种探索没有丝毫的被动。我想,对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此处理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常规教学。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只提供文字命题,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头脑中很难浮现出描写事物的形象,所以“无话可说”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但事实上,语文课程资源除课堂教学资源以外还有很多课外学习资源,比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图片、音乐、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参照,给学生以丰富的外部刺激,在美好的情景中体味、思考、探究。既利于知识的获取与建构,又利于感受学习的乐趣。
在“合作探究——怎样写”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展示漓江山水的图片,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描绘漓江的山或者水。进而给出提示:能写得更生动些吗?比如多使用修辞;能写得更丰富些吗?比如多角度切入。随着练笔的深入,学生的习作出现的局限的一面:单纯描绘景物的形态、颜色,很少涉及动态美。于是,我在原有图片的基础上加上flash动画,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漓江的水泛起了微波,江面上山的倒影开始摇曳。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眼前的画面激活了,甚至联想到微风带来的清新的气味、联想到江水拍到脚面上清凉的感觉。笔下的文章也因此变得立体,变得丰满起来,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
新课标提出,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一篇优秀的美文,常常是在描写的同时注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山川有灵”“草木含情”。但文中之情,时而喜悦、时而忧愤。十七八岁的年纪,如花灿烂。在这样灿烂的人生中又能有过多少阴霾?
|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