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论文
发布时间:2012-06-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黄文赞

 

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设计之我见
 
294俄罗斯登陆官方   黄文赞
 
语文教学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光靠课堂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可如何布置呢?布置怎样的语文家作才扎实有效?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革原来 “抄、背、练”的老三套。为此,我积极尝试,努力创新,优化课外作业的内容,力求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设计可操作的家庭作业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唱一唱,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海洋,充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启发了思维,激发了想象。
  如学了口语交际《学会祝贺》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做贺卡,送给要祝贺的人;学完《三袋麦子》一课后,让学生小组表演课本剧,
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讲的是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物——三袋麦子后,小猪、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袋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故地重访,并对于小猪、小牛和小猴的不同举措作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上完《秋游》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课外学唱一首关于郊游的歌曲。另外,还可发动学生,自己讨论设计、编排黑板报、小报的版面,将各种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设计开放型的家庭作业
  例如我在教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布置开放型的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北大荒秋天的喜爱。孩子们兴趣盎然,回家作业的展示有动手画的风景、有用笔写的作文,还有动口朗诵的美文……这样,软性的、开放型的家庭作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学生也易于接受,乐于完成,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经过多次实践认为,语文家庭作业应设计成开放型的,这样,由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质量肯定有好坏),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无法一下子改变学生,改变家长,但可以立刻改变每天布置的作业量和作业的形式,跟一刀切bye—bye ,让每个孩子在适合自己半径长度的范围画最美的圈……
  三、设计多层次的家庭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支撑理论,即加德纳(Gardner,H)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所以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个性的发展。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由于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设计作业时,如果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强调一致,就会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如教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八个词语“不由自主,匀称,抱怨,赞不绝口,美中不足,没精打采,美滋滋,灰心丧气”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抄写词语。2、从这八个词语中挑选4个造几个句子。
  第二层次:假如你是文中的那只小骆驼。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将小骆驼的感受写下来,尽可能用上上述八个词语。
  第三层次:根据所给八个词语写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因此,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分层设计家庭作业,这样由于难度适宜,同学们都乐于完成作业,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设计循序渐进的家庭作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在设计家庭作业的时候,我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如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确定几个主要版块并分门别类地设立作业本:1.预习本2.采蜜本3.小练笔4.万花筒。每学期循序渐进、提高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如从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的6个学期里,我就布置学生做采蜜本的作业的要求是逐渐提高。一年级学生因为会写的字很少,只要求:将课外认识的生字宝宝或词语朋友剪下来贴在采蜜本,也可请爸爸妈妈抄写在上面。二年级的要求:每星期读一篇童话,摘抄10个好词,3个好句。三年级的要求相应提高:每天看15分钟课外书,摘抄5个好词,一个好句,并向小组同学推荐。
  任何事都贵在坚持,不可半途而废,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解决。要注意学生的吸收能力等,循序渐进,不一蹴而就。方法要灵活多变,主要是要符合学生的性别、性格、感悟等特点。对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教师要跟踪指导,及时正确地了解学生家庭作业的情况,做好记录。这样,几年下来,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语文家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因此,我们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而且要锐意创新,优化家庭作业的设计,把作业置于开放的大背景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语文教育,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