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串,诵读由词串组成的韵文,并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领会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1.导入:我们曾经领略过庐山的云雾,感受它瞬息万变的特点;也曾经欣赏
过吉林的雾凇,感受它千姿百态的特点。今天,我们一起去黄山(板书课题:黄山)。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继续板书课题:奇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黄山奇松,我们先来把课题读一遍。
2.解题: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异、奇怪、神奇……)
3.再读题:让我们带着那份心中的好奇与向往再读一读课题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松。
(一)激趣初读:
黄山的松树“奇”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想想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二)检查读书:
同学们,全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3个)
指名读每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请班里读书读的最好的同学读)。
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三、再读课文,品读韵文。
1.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朗读黄山的松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老师也从文中找到了一些形容黄山松树的词语,串联成了一篇韵文。
【出示词串】:山顶陡崖 饱经风霜
潇洒挺秀 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姿态独特 枝干蟠曲
千姿百态 神奇秀美
3.先指名读(1名学生):老师先请一位同学把这篇韵文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好,他有没有什么地方读错。(相机正音)
4.再齐读:我们一起来把这篇韵文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呀要注意一下节奏!
(一)合作学习,朗读三大名松:(第二自然段)
1.过渡:黄山的松树很多,但来到黄山,最值得欣赏的是黄山的三大名松,它们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这三大名松分别是怎样的姿态呢?请同学们结合这三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并出示自学要求:
【第三、第四、第五组词】 出示【自学要求】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好词串;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2、把词语送入文中,读通课文;
姿态独特 枝干蟠曲 3、想象松树的姿态,美读课文。
2.交流词语,读好词串:
郁郁苍苍:形容迎客松苍翠茂盛。(这棵迎客松长得多绿、多茂盛啊!)
绿色巨人:形容陪客松十分苍翠挺拔、充满生机。
姿态优美:形容迎客松的形态很美。
枝干遒劲:形容迎客松的枝干雄健有力。
姿态独特:形容送客松的形态非常特别,与众不同。
枝干蟠曲:形容送客松的枝干曲折环绕。
3.交流语段,读好课文:随机出示【三大名松的图片和语段】
同学们,你喜欢三大名松中的哪一种松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来读给大家听听,老师教你一个妙招:边读边想象名松的形态和特点,要做到“形存于胸,情融于文”,那就一定
师评朗读“迎客松”语段:(指2名学生读)
①呀!迎客松还会把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奇特啊!谁再来试试?
②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啊,难怪会吸引那么多中外游客前往黄山旅游。
回归:迎客松的姿态多么——优美,枝干多么——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斜伸出来欢迎宾客的手臂不得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黄山“迎客松”的姿态真——奇呀!
师评朗读“陪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
①老师听出了这棵陪客松长得十分翠绿、充满生机。
②你读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高大,像巨人一样。
③你感受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好客。
回归: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黄山“陪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因为它像“绿色的巨人”,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是那么好客!
师评朗读“送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
①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想到了我们告别亲人或朋友时伸长手臂,互诉再见的感人情景。
②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迎客松向游人道别时的依依不舍。
回归:送客松的姿态多么——独特,枝干多么——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还会向山下的游人伸出——长长的“手臂”,还会跟游人——依依不舍地告别。黄山“送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
4.小结写作方法:
这们美的一段话,如果在段首或段尾加上简短的一两句总括性语言,层次就更清楚了,这种写法就是“总——分”或“分——总”。文中对三大名松的描写在段首就加了两句总起句,这段话就更具体了。“先总后分”这也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5.最后我们一起来读好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三大名松的样子。
(二)精读首段,感悟情有独钟:(第一自然段)
过渡:黄山的奇松不仅姿态奇特,它们生长的环境也十分独特。它们都生长在哪些地方?
1.理解【山顶陡崖 饱经风霜】:
【观赏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的迎客松图片】
看,这就是生长在黄山山顶上、陡崖边的黄山松【山顶陡崖】!
看了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黄山松生长的环境极其恶劣)
教师补充资料:
山顶:黄山有三大主峰,其中莲花峰是三大主峰之一,它的海拔大约有1873米,而黄山松就长在这峰顶,高不高?
陡崖:再看这陡崖,非常陡峭,看似笔直,而黄山松就扎根在那样的陡崖上,险不险?
理解【饱经风霜】:这样经历着长期的艰难困苦就是饱经风霜。
2.谁来读好这一组词【山顶陡崖 饱经风霜】?指名读,再齐读。
3.理解【潇洒挺秀 情有独钟】:
理解【处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黄山只长了一棵、两棵松树吧?(不是,处处都是,长了无数棵。)
理解【潇洒 挺秀】:那它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一定都是些枯枝败叶吧!(不是,它们棵棵长得潇洒、挺秀。)
理解【情有独钟】:“潇洒”、“挺秀”一般是用来形容人的外貌,在这儿却用来形容黄山的松树,形容它长得像人一样风姿洒脱,挺拔秀丽,而且,还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难怪会称它们为——黄山奇松了!也难怪人们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板书:情有独钟)
4.谁来读好这一组词【山顶陡崖 饱经风霜】?指名读,再齐读。
5.那,谁来连起来读一读这两组词呢?(指2名学生读)
师评:你读出了对黄山奇松特别的偏爱!(深情地读)
你读出了对黄山奇松崇高的敬佩!(同情地读)
齐读:我们一起来读!齐读第一自然段:屏显【第一自然段文本】
(三)引读末段,升华情感:(第三自然段)
1.引读:黄山松的姿态不止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种,还有许多许多种,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它们或——……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2.升华情感:黄山松生长环境如此奇特,姿态如此神奇,难怪人们对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更是——情有独钟。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特别偏爱,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感情专一,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崇高的敬佩,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3.品读【第六组词】:让我们一起来怀着对黄山奇松的偏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读好这一组词:千姿百态、神奇秀美!
(四)美读韵文:【出示词串】
学到这儿,我们已经把刚才由文中的词语组成的一篇韵文学完了,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诵水平呢?在朗诵前,老师要求你朗诵出美的韵律和美的意境。(指2名学生朗诵,还可配乐朗诵,教师示范朗诵等)
最后我们一起来配上优美的古筝曲朗诵这篇韵文。
四、美读课文,整体回归:【配乐】
这黄山的三大名松姿态不一,各有千秋,但每一棵松都是那么姿态奇特,每一棵松都是那么热情好客,每一棵松都在绘画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面我们一起来拿起书,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交代后续: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又一处奇丽风光:黄山奇松,初步感受了黄山松的奇美。下一节课,老师将会继续和你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还会指导你们运用“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练习,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收集黄山其它“三绝”(怪石、云海、温泉)的资料,了解它们“奇”在哪
里?
板书设计:
迎客松
16 黄山奇松 陪客松 情有独钟
送客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出示投影,听音乐,谈话导入
师:我们曾经领略过桂林的山水,感受它山奇水秀的特点;我们也曾到过大兴安岭,来感受到“目及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特点。今天,我带你们来到黄山,欣赏这里的奇松。你们将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评析:首先利用各种教学设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电脑上播放黄山的风光,播放优美的旋律,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进行对比——把黄山奇松与桂林、大兴安岭进行对比,学生在观赏黄山风光的同时便会迫不及待地想,到底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呢?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教师紧紧地抓住了思考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的音、形、义。
(评析:在本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并交流各组的学习心得,即如何才能更好地记住生字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并充分肯定了合作精神,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知课文(谈悟得,提疑问)
师:同学们,请你们听着音乐来谈一谈,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评析: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这仪环节中,教师完全防开以往的你教我学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去读,去学,去感悟,去质疑。)
生:我知道了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生:我知道了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生:我知道黄山松中有三大名松,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生:黄山松千姿百态,神奇秀美。
……
(评析:学生畅谈他们通过自己读课文所明白的课文内容,其发言的欲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训练了他们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提出疑问:游人为什么把“陪客松”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
黄山松“奇”在哪里?
……
(评析:由于班里的气氛强调学生为主体,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而此时教师也在软片上写出这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并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有利于学生在以后阅读中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强化读的训练,领略黄山奇松的美丽风光。
1、质疑导入
师:刚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迎客、陪客、送客”为什么被称为三大名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黄山游览一番,亲自体验一回。
2、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出示软片——学生提出的自学感悟)
(评析: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用简单的一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这在照顾中、后进生有一定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教师全体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再次细读,从而感悟文章更深层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如《新大纲》里所要求的,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具体任务落实到了学生身上。)
3、汇报交流自读自悟情况
4、自主解决问题,引导理解难点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诶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再次观赏三大名松的不同特点,慢慢引导理解。这里教师利用了各种教学设备,充分准备,创设情境,让学生于身临其境中化解了难点。)
5、教师范读第二段
6、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7、尽量运用文中的词语介绍黄山的三大奇松。
(评析: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位、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而在以上环节中,教师通过多样的朗读方式,来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要求:背诵。)
四、抒发情感,让趣延伸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黄山奇松的喜爱之情。如唱唱歌、画幅画、写首诗
……
(评析:教师已在整节课中创设了自由学习的情境,电化教学的应用,让学生流连于黄山的奇松,因此这一环节的安排是水到渠成的。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愉快之情。)
五、小结
师:我们一起游览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真不愧是三大名松啊!黄山奇松的“奇”远不止这些,它们千姿百态,神奇秀美!让我们下节课一起去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体会第2自然段的写作特色,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口头练说一种黄山松。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运用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写黄山怪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音乐、屏幕上出示“黄山”。
2.师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屏幕出示“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站在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就可以欣赏到对面悬崖上的三大名松,它们分别是(生答)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二、朗读、背诵第2自然段,体会写作方法
1.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精读了《黄山奇松》这一课,谁能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屏幕出示填空题)
2.自由练说;指名学生答;而后出示完整内容,一起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要是能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就更棒了,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背)
3.师问: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三大名松,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最生动,为什么?(生答)
4.师小结:作者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三大名松写具体了。
三、结合课外收集资料,口头练说其他松
1.过渡:当然,黄山远不止这些名松,同学们,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松呢?(指名答)
2.你能不能运用文中描写迎客松、送客松的方法,插上想象的翅膀,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松。
(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练写“黄山奇石”
1.过渡:看来,大家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黄山不仅有着形态各异的奇松,还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它们也是黄山的一绝,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看:(播放课件)
同学们都深深陶醉于黄山美妙的景色中。要是让没去过黄山的人也能领略一下黄山怪石独特的美,那该多好!你有办法吗?(生答)
2.我们不妨也学习作者,用笔来写一写黄山的怪石。
(出示要求)
3.为了便于大家写作,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黄山的怪石。
(播放课件,定格于怪石图片的排列画面)
4.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5.指名读,评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