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与思考
作者:编辑 点击数:1713 更新时间:2008-11-3 热 ★★★ 【字体:小 大】
[摘 要] 语文作业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然而受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目前小学生语文作业仍然存在既多又滥;既没有思维训练价值,又没有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等问题。学生厌烦怕做,教师也改得筋疲力尽,家长也感同身受。本文从小学语文作业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从作业要求、作业内容、作业评价、作业批改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 作业设计 问题 思考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对教材内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都作了较为新颖的阐述和规定,但对于占据学生学习活动 近三分之一时间量的作业活动却没有说明。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众多目标,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要依赖于作业的改革,因为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完成的练习,对教师而言它就像一把尺子,既可以反映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又可以衡量某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适时适量适度的作业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所以新课程改革得更关注作业 的改革。
一、 小学语文作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到语文作业,几乎没有学生不感到头疼的,也几乎没有教师不感到繁琐的。笔者曾与淮安市崇华小学六年级章同学交谈中了解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还有少数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少写作文和日记等作为对语文教师最大的希望。
当前小学生语文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 作业设计的目标不明确;各知识点、重难点和有关技能的训练相对零散;作业顺序的安排和分量的多少缺乏科学性;整体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应试色彩浓。
2. 机械重复作业多,缺乏思维参与
传统的作业功能被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丢弃了作业应为学生培养多种能力的发展性功能。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布置作业时总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学生的能力就越高。曾经就耳闻一位老师这样教导他的学生:“这些成语的意思抄上29遍,自然而然就记得了。”难道真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吗?那些因为一个错别字就被罚抄几百遍的学生,我想除了原本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渐被重复徒劳的作业打磨得无影无踪外,再无任何思维的启发。
3. 学生的作业量过重,作业没有情趣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小学三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45分钟,六年级学生完成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但据了解,不管是低年级还是中年级学生每日完成书面作业要用近1小时,而高年级学生则用去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不少作业题目艰深古怪,有的纯粹是兜圈子折磨人,而答案也较为呆板,缺乏灵活性,这样的作业有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有的则使人觉得味同嚼蜡。更糟糕的是,有的家长为了让疲惫不堪的孩子能够较正常的休息,不得不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这定会助长孩子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大量的作业是教师无暇认真地批改,也失去了检查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
4. 作业内容中知识巩固题较多,应用实践题少
许多语文教师布置作业是大多着眼于巩固学过的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大量抄写生字新词,进行形近字比较组词,以及重复练习课文后面的练习题,甚至让学生买大量的教学辅助材料,然后让学生完成相关的题目。而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得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则相对较少。
5. 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动手操作作业更少
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书面完成作业,因为书面作业便于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易于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在人们眼中,口头作业其实算不上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的也就少了;有些题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千篇一律,都是“老面孔”,缺乏创新,全靠死记硬背。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得不到可持续发展。
6. 硬性统一作业多,缺乏自主选择。封闭性作业多,缺乏生活内容的融入。
虽然目前在抄写生字新词这一项上,教师有时允许学生有选择地抄写,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可以不抄,但其它作业教师仍没有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差异设计作业。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训练层次也只重视知识层面,技能和情感层面则相对薄弱。一刀切使存在着个别差异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作业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些题目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和丰富的生活实践隔离开来,就语文练语文,浪费了取之不竭的生活语言,忽视了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7. 作业现成内容多,教师自编内容少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段落、课文后面的练习以及教辅资料上的题目成为小学语文作业的主要内容。多数教师布置作业时,只要翻开配套的练习册,选择其中的几题或全选,然后往黑板上一写就万事大吉了,很少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亲手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学生乐意完成的作业。久而久之,教师也干脆布置一些简单易改的作业,抛开了选编精良、文质兼美的教材,抛开了审美情趣等方面吸引人的内容,被辅导资料、练习册、模拟试卷等牵着走。
8. 作业评价单调,评语生硬、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
作业的批改由“优良”代替分数是教学评价、作业评价的进步。但是,由于等第模糊了分数较为客观的差距,虽然降低了学生对分数的心理压力,单同时也削弱了评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造成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得如何,反而使不少学生产生了学好学差无所谓的思想。另外,作业不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教师应用富有人情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让作业成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二、 关于小学语文作业的几点冷思考
思考一: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吗?
作业独立完成,这在以前似乎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因此,大凡教师家长都教育孩子不能偷看,不能抄袭,几个人围聚在一起讨论作业也有剽窃之嫌。那么,作业完成的形式就只有孤军奋战一种形式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将是未来社会的三大主题。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可以来自自我的探索,也可以来自他人,这就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的作业完全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沟通,共同负责来学会学习,让学生品尝到作业的乐趣和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成功感。
思考二:可以不布置作业吗?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础教育阶段,孩子来到学校是为了得到教师的引导,从而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做人。作业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更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作业的正确位置是:没有作业不是不可能的,过多的作业也是不可取的。过多的作业会影响学习的其他环节:预习不充分,上课没精力,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缺乏兴趣,作业也无法完成。学习成了恶性循环:白天有听不明白的课,课后有做不完的作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流失了。但当今应试教育仍霸占教坛,不布置作业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可避免会送子女去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学生的休息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家长自身首先得转化观念。
思考三:教师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既是学生作业的设计者又是学生作业的评价者。设计者是指在学生作业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联系教材,多方考虑、精心设计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作业不能仅停留在答案的正误上,教师这个评价者不只是判断鉴别的评委,还应尽量收集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完成作业不是在学校进行的,教师不可能在其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学生的年龄比教师要小,无论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学习技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是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的,因此教师也是学生作业活动的引导者,比如可以积极地指引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可以为作业注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作业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练习、学会学习。
思考四:语文作业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一)主观因素
1、作业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不够,随意性较大。
传统的作业观念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过程,重份量而轻质量,老教师身心压力大,认为作业只是一种训练手段,缺乏勇于创新的意识;新教师对教材和课程大纲的理解不够透彻,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总人为专家型的作业比较有权威,自己没有信心去编制新作业
2、 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局限性
目前在许多地区和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很低。某些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这些师资队伍根本没接受过专门的教育教学和心理方面的训练,不具备自己设计作业的能力。
3、 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巧设计。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教师独自一人承担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家访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面临着来自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没时间也不乐意去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作业。
(二)客观因素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通常教师安排作业训练,太多是冲着考试进行设计的,有的题型纯粹是考试试题的翻版。社会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尺度依赖于学生成绩的高低,以致教师只能为了考试而设计练习题,不能充分认识到作业的作用在于授人以“渔”,只把它作为应付考试的唯一手段。
2、学生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个体差异大,教师无法准确地把握。教师如果花心思设计了大量开放性、操作性作业,而学生的自控能力一般比较差,有的学生会主动去完成,有的学生则因为时间紧迫草率了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做不做这种作业无所谓,使教师无法去量化检查。
三、优化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教育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作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都为广大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指明了方向。
(一)作业观念的更新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改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与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承认学生在完成作业是有差异的,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同时认识到教师是作业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作业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二)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以“兴趣”为核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才有真正地参与。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可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学了修改病句,可以设计趣味游戏题,让学生成为“小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等。
(三)语文作业设计应体现层次性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约各占人群总数的1%,偏高(110—129)与偏低(70—89)约各占19%,智力中常约占60%。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受年龄差异的影响: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实物感观、形象思维强,却难以理解事物抽象的本质,到三四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可以摆脱被感知的直观物象,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到五年级才开始向更高水平发展。作业设计的层次化要从作业的难度和作业量的分层两方面考虑。
1、作业量的分层
作业量的分层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要求过于简单的,学生容易掌握的不必再留,同类作业切忌重复。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以不留作业或减少徒劳的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薄弱、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可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2、作业难度的分层
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做较难的,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做简单的。但由于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往往会有学生知难而进,更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去跳一跳,尝试着能摘到桃子。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并找出不同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不同层次、多梯度、难易有别的作业。如写读书笔记,一二年级以摘抄为主,三四年级以概述为主,五六年级以谈感受为主。
3、作业选择的自主性
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差异,给学生留足空间、让学生自己控制、自我安排、自己布置作业。这一措施在几个学校中高年级的实践已证明完全是可行的,学生自己布置作业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获得了自我成就感。如在学习了《负荆请罪》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课文内容,或用图画展示课文的某个场景,或选择角色演一演,或加上背景音乐读一读,或加入适当的想象改编成故事说一说。
(四)语文作业设计的内容应体现综合性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故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 注意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
1、作业内容的综合体现在学习资源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毕竟有限。书刊、影视、展览、旅行等等都可以成为作业内容的资源。如学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了《云雀的心愿》后,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森林的作用和环境保护的含义。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巩固、应用了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2、作业内容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教师设计的语文作业时可以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鸬鹚》这一课的第一段非常优美,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内容画一幅画:夕阳、垂柳、稻田、小船、渔人、鸬鹚。这样作画其实就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画好了也就能背出来了,综合运用自然、美术、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另外,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做实验,如:学完《称象》这课,根据曹冲称象的三个步骤:赶象上船、划线;赶象下船、装石;称石。让学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的过程 。这一实验性作业,使学生在动手中巩固了语文知识,同音乐、天文、地理、劳动等结合起来。
3、作业内容的丰富性体现在语文学习同生活的融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如每天目睹身边发生的小事,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 的内容和渠道。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利用网络等现代视听手段拓宽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大街小巷去纠正错别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并进行对比分析;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春天,画春天,沿着春天的足迹去看一看,或亲手栽种一棵树或仙人掌,以观察其成长。
这些作业为学生创设了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的条件,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培养了观察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作业形式的设计应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可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多种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
1、演说交际类作业
它可以是演课本剧,如学习课文《三顾茅庐》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可以是留一道辩论题,让学生来辩一辩,各抒己见;可以在口语交际课后,将学到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说一说,学习与人交往;也可以是看图说话,课文内容的补说、续说,优秀诗歌、散文等佳作的欣赏吟诵等。这类作业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在实践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待人处事的能力、言谈举止、表达水平等得到锻炼。
2、读写积累类作业
它可以是摘抄好词佳句名段,写读书心得;课文的续写,精彩片段的仿写等;也可以是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如让学生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从学生摘抄的句子中看,学生的阅读兴趣已不仅仅局限在童话和故事上,他们开始阅读诗歌,甚至是散文。这样的作业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使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欣赏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也为更好地进行写作打下了基础。。
3、采集创编类作业
它可以是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可以是编辑专题手抄报、黑板报;可以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书法、绘画创作,写读书心得等;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刚开始查找资料时,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些方法,如什么问题到什么样的书里去找,教给他们使用工具书,并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如学《一夜的工作》前,可以让学生查查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学了老舍的《猫》后,让学生找一找老舍先生其他的作品。对于这样的练习,就连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也会很乐意去做,既扩大了学生的信息容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自尊心强和获得成功感的欲望。
4、考察探究类作业
它可以是深入社会进行观察访谈,实地查看,调查访问;可以是编写广告策划。如布置学生参观附近的工厂;可以是走近大自然进行考察探究,写科技小论文,如就家乡河流的污染和保护问题组织考察,研究、讨论河流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污染源是什么,如何控制减少污染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应该能够完成。 这类作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此外,采访家庭、宣传广告、汇报交流,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作业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所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5、奇思妙想类作业
即让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认为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办法,学生在“奇思”与“妙想”中可能有新的发现甚至发明。这样的作业需要动用学生全部的智慧,它的完成有时可能是一种直觉或是一种灵感,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冥思后的结晶。如学了《比金钱更重要》这一课后,让学生来谈谈对“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的理解;又如学了《赤壁之战》,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作一番评价。
6、学科融合类作业
小学各门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启发。根据这一点,设计一些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实践作业,学生很感兴趣。如学习古诗《小儿垂钓》,根据诗意画成一幅画;学习课文《游击队歌》,让学生学唱这首歌等等,都能充分体现学科间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作业的评价应多元化
1、从批改走向对话,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
如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更没有相同的智力,他们拥有各自独特 的学习风格。反映在作业活动中,不管学生如何努力,他们都将做出水平各异的作业来。对错、好坏、是否工整都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学生会真正故意地制造错误。学生存在这些差异,需要老师精心呵护和弥补,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请写上你的微笑、你的赞赏、你的鼓励,你的批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也写上类似的话语。这时的作业本才真正成了师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探讨生活、教学相长的工具。
2、评价方式的多元
要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表符号评价、表情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作业。
3、评价层面的多元
我们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4、评价承担者的多元
教师要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家长,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策三 著 《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张明 鲁晨黎 《关于构建开放性语文作业的实践和思考》,《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3期第34页
4、毛媚华 《新理念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探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8期第31页
5、朱桂琴 《新课程作业设计的五大坐标》,《教师新概念》,2005年第1~2期第57页
6、蔡艳 《小学语文“实践作业”的形式初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3 期第46页
7、田晓军 章亚秋 《对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调查与分析》
点击下载浏览该文件2010618142933321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