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班主任兵法(十七)-无形篇
发布时间:2011-07-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ygr

  中国人是崇尚兵法的。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因善用兵法而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像诸葛亮,几乎成为中国人崇拜的智慧的化身。但是我们在研究兵法的应用时,也会遇到一定的提醒,那就是必须注意到兵法的基本前提:双方处于敌对状态,彼此间是你死我活的不可调和的武装冲突;胜负的双方仅以武力为依据,没有什么道理好讲,正义的可能会输,非正义的也可能赢;战争允许双方不择手段,行为上没有什么限制;战争的目的是征服或反征服,死多少人都不当一回事。所以,当把兵法原理套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时,我们就得考虑到这个前提可能发生的变化已经由此引起的争议。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于是兵不厌诈,瞒天过海之术就全使出来了;在人际交往中,为了达到目的而不顾过程,厚黑学因此应运而生,并且还常常奏效,一些人屡试不爽。有人以次来否定兵法,否定兵法在军事生活以外的领域的应用,但是,我想,这不是兵法的实质。兵法是一种思想,不是具体的行为,具体的行为要根据具体环境而变化,这才是兵法的实质。孙子还有一句话,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说得多厉害啊。我们研究兵法,研究学生工作的技巧,就得首先考虑我们这种思想方法的害处或者说是弊端,否则,就难免被人所误解,以为师生之间也存在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斗争呢。

  兵法的第一个弊端是,既然是一种方法,就无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从它所处的环境中被割裂开来。因为方法是千变万化的,会因事、因时、因人而异,在现实世界中永远不要指望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公式定理去套用。就好像学生学习,死记公式的人大都是学生方法不好的学生,真正聪明的学生是通过理解公式所揭示的规律而记住公式的。因此,常有人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那种情况怎么办,我很难给出具体的回答。就是这个道理。汉朝时,有一个地方很乱,有人向刘邦举荐了一个人前去治理,刘邦召见这个人,问他的治理之道。此人曰,我还没到那个地方去呢,连具体情况都不了解,哪来的方法?刘邦觉得有道理,就任命他去了。后来,这个人果然把那个地方治理得很好。

  兵法的第二个弊端就更致命了。兵法是一种谋略,用在别人身上大家都津津乐道,但是,如果用在自己身上,那感觉就不那么舒服了。人的心理都是这样的,一旦知道别人在对自己用谋略,马上就会产生反感。所以通常学生朋友看到类似《班主任兵法》这样的文章肯定要有抵触情绪,这也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反应。

  弊端既然有,就要想办法去克服。也许有人说,不要用谋略,就不会产生这些弊端。只要我们满怀一腔热情,照样能把事情做好。但是,这只是理想中的情形,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并不永远是那么美好的,纯洁的,仅有一颗爱心,没有工作方法,我们反而有可能会被教育所伤。因为这个世界有规律,人性有弱点,所以必然就存在符合规律与不符合规律的方法,好的方法,事半而功倍;不好的方法,甚至会南辕北辙。

  比如说治水。自古以来,治水就是一大难题。有许多失败的例子,但也有成功之作,都江堰即为一例。我们现在去参观都江堰,可能会觉得平淡无奇,并不觉得它是什么人间奇迹。岷江水也很温顺,润泽整个成都平原,缔造天府之国之美誉。但也就是这么一个不太起眼的水利工程,却解决了大问题,以至于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受惠。应当说,李冰之前的太守们也不是不体察民情、也不是没有爱心,但他们实在是没有本事,缺少方法。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都江堰是理所应当这样建的,事实上,直到现在,世界上仍有许多水利专家对其进行研究,而不得不叹服这是世界水利工程的一个创举。

  所以方法是必需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至于兵法的两个弊端,虽然是由兵法本身所带来的,但也并不是不可克服的。

  三国时,刘备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封都宁侯,对他十分爱护。马超也就大大咧咧地不怎么注意君臣礼节,和刘备说话时甚至经常直呼名字。关羽对此很生气,请求杀了马超,刘备不同意。张飞说:这样的话,我们应当给他做出礼节的示范。第二天,刘备召集全体将领,关羽、张飞一同带着刀恭恭敬敬地站在刘备身旁。马超进帐,看坐席上没有关羽、张飞,抬头见他俩站在那儿侍候,很受震动。以后就非常尊敬刘备了。

  于不动声色之中就使马超受到了教育,不留半点遗憾与副作用,难怪说张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细,是大智慧的细。这是一种没有痕迹的智慧,是非常高明的智慧。

  再举一个例子。西汉陈平原来是为项羽做事的,后来从项羽那里逃走。一次渡河时,船主见他一个美丈夫独自行走,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腰中肯定有金银宝物,好几次打量他。陈平害怕,便脱下衣服,裸着身体帮船主撑船,船主知道他没东西,便算了。陈平巧妙地躲过一场杀身之祸。

  所以说,好的方法,应当是无形的。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无形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它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不用强,顺其自然,虽然使用了方法,但是别人不觉得,以为顺理成章。尤为重要的是,方法与目的是一致的,损害别人利益的方法绝对不是无形的方法。第二:方法融入了个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真诚、自然地使用它,以至于自己都感觉不到在使用技巧或谋略。所以说,最好的方法是没有形迹可循的,并不是刻意为之,即使刻意为之,也非常自然,不被人感觉到。

  唐宣宗因甘露之变而衔恨太监,曾授宰相令狐绹把太监们都杀掉。令狐绹虽然也想诛灭太监,但考虑到其中一些人是无辜的,就秘密上了封奏折,其中说道:今后对待太监,只要有罪的不姑息,有空缺不补充,这些人就自然慢慢地被取消了。

  这是一种刻意的做法,但是自自然然解决问题,不用强,又丝毫不露痕迹。

  隋朝初的牛弘,史称大雅君子,他的弟弟牛弼,好酒贪杯,经常喝醉。一次醉后竟射死了牛弘驾车的一头牛。牛弘回家,妻子迎面对他说:小叔子把牛射死了……”牛弘接着说:正好可做牛肉脯。

  干干脆脆的一句话,扫却了妇道人家的多少口舌。相信牛弘此举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其胸怀和人格的表现了。

  把兵法用到无形的境地,就不会存在与现实割裂的问题。从古至今,熟读兵书之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运用兵法带兵打胜仗的将领却寥寥无几,那都是因为生搬硬套的缘故。兵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无模可套,无迹可循,其细微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把兵法用到无形的境地,更不会出现副作用了。因为兵法就是我的行为的一部分,是人的本色,并非虚情假意,口是心非。有人说,待人真诚是最高的谋略,但是这种真诚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否则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或者可以这样说,没有谋略是最高的谋略。

  《老子》十七章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说,最好的统御者,人民群众不感到有他的存在;其次,人民群众亲近和赞美他;再其次,人民群众畏惧他;再其次,人民群众轻侮他。老子在这里讲述了统治或领导优劣的四个层次,或者说也是四种境界。老子推崇第一个境界,用他在同一章里的话来说,就在于其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就是说,领导者悠悠然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这是我们自己这样做的

  作为班主任,也应该用这个标准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个层次,哪一个境界。有一些班主任,甚至不能让学生服气,学生不尊重他而轻侮他,这是最低层次的,这样的班主任不多,但是依然存在;还有一些班主任,很凶啊,确实让学生畏惧,但是也就是畏惧而已,属于倒数第二个层次,停留在这个层次的为数众多;能够做到让学生亲近与赞美的班主任我认为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学生还尊重他,不轻侮他,属于这样的班主任应该是有一批的,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我们身边都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但是依然还有一个最高的境界,那就是让学生真正的自主、自治,教师无为而治,发挥很大作用,但学生却感觉不到。

  这样的老师应该是民主型的老师,他起到老师应该起的指导作用,但是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毕竟,学生的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要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去完成的。学生学会了一样东西,不再说,这是老师教会的,他会说,这是我自己学会的;学生经历过失败取得了成功,却不再依老师或别人的帮助,他会自己寻找原因,总结经验,他用自己的大脑思维,用自己的思想判断。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许我们老师,应当更多的是成为这样的角色。

  要说明的是,无为而治绝对不是放任自流,什么事情也不做。汉朝时萧规曹随的曹参,便崇尚无为而治。当时吏员住的地方临近他家的后园,一些官吏每天饮酒作乐,声音都传到外面来了。曹参身边的人希望曹参游园时能听到这些声音,从而整治一番。谁知曹参听到这些声音,反而立即叫人布置宴席,拿来美酒,也同样这样欢呼,与那些官吏相应和。于是,左右的人就不再说什么了。冯梦龙评论这个例子时说,曹参是极力绘出了太平的景象,暗中消除身边人的谗言与无形。

  我认为,班主任也要有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现在的是为了将来的不治,而平时的更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治,班主任从一开始就要有这种意识。一个老师,当他在班级时学生表现很好,但是一旦离开,学生却表现很差,不能够说这个老师的管理是成功的。这是一个思路问题。据说特级老师魏书生常年在外讲学,而他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照样学习很好,班级活动也组织得很好,这便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事例。可见,老师能评上特级教师还是大有道理的。

  在日常的工作中,用无形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就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一,幼儿园和小学现在都强调对学生的鼓励要有肢体接触。小孩子表现很好,教师看似不经意地摸摸其脑袋或拍拍肩膀后背,以资鼓励,对学生的鼓动非常大。有些小学甚至提出:今天,你摸孩子了吗?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教师来说,一开始可能有刻意的成分,但要力争做得自然,当形成习惯,与自我相融合时,也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例二,学生成长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误,有些错误只是阶段性的,教师如果过分追究,反而会起到强化的反作用,反之,适当的容忍和忽视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会在错误中成长。教师有时也要难得糊涂,不要总抓着学生的小辫子不放。汉朝时光武帝斩了王郎之后,缴收了王郎的文书,获得一些官吏与王郎勾结来往的几千封信件。光武帝一封没看,会同诸将把所有信件都烧掉了,他说:让那些睡不着觉的人感到安稳无忧吧!这是一种帝王的气魄与智慧。教师要学会抓大放小,而且放也要放得无形。

  例三,对于一些脾气倔强易冲动的学生,不要指望强行把他的脾气扭过来,扭是扭不过来的。教师可以不动声色,有时明知学生这样下去会碰壁,也不加阻拦,而是默默关注。等到学生吃到苦头之后,暗中加以帮助或点拨,结果会有效率的多。高明的教师,有时还会人为设置一些陷阱或障碍,让性格有缺陷的同学去尝试体验,然后乘机再进行教育,当然要做的不着痕迹。

  例四,教师的真情投入往往是很重要的教育力量。上课时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调,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得牢牢的;教育学生时设身处地的关心,能够让学生心存感激;在学生犯严重错误的时候,一番义正词严语重心长的话语会让学生痛哭流涕;与学生亲近时的童心未泯或者真情流露,则更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真情也有可能是刻意为之的,但是一定得是真实的,而不是虚伪的,造作的。于漪老师上课给学生读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时,会沉浸进去而流出泪来,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巨大的,但却是自然的。没有半点伪造的成分。

  无形虽好,做到却难。要真正实现无形,最最重要的不是技巧,不是方法,而是教师个人的修养,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当所有有效的方法都融入了我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我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就会是很自然的,没有痕迹的,那么,我的方法也就自然是无形的,有效果的。就仿佛世间万物本来就是如此,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阻滞,没有什么别扭,可是就在不经意之间,多少不好的结果却已在暗中消除了。还是老子说的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能听起来是有点玄乎了,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