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生态,学校要有所不为
——今天,我们如何做教育(三)
李希贵
怎样有所不为,去营造学校的生态,怎样更大程度地留白,这是管理的境界。可以肯定地说,在大部分学校,领导都做得太多了,给下属设计好了一条条路径、给他们提供了一种种方法,但使得他们没有了创造力。
在学校除了房子、设备这些一级硬件之外,这三要素我希望也叫它二级硬件:学校的治理结构、教师和课程。这些需要学校全力去做。它们两两相遇,会产生出一个个新的软件。当治理结构和教师发生对接的时候,我希望它产生出教师教育的创新力,形成一个鼓励老师百花齐放的生态;当治理结构和课程发生关联的时候,我希望它产生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系统;当教师和课程发生关联的时候,我希望在校园里产生支持学生学习的、多元化的系统。
在这些方面,我们要有所不为,只要把那些二级硬件做好了,就要从容淡定、学会等待,创新来自于老师和学生。在各种场合,我听到校长们谈了很多很细的设计,这个时间必须干什么,那个月必须搞什么活动,等等,看起来做了很多,但它不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往往去回避治理结构、回避课程的开发,甚至回避教室的建设,如果你的精力偏离了这些方面,这个学校就离良好的生态越来越远。
学校一定是一个多元主体的治理结构。我们能不能把学校的各种权力梳理一下,把它们分别装在不同的笼子里,也就是不同的治理主体,而且笼子的钥匙,要由别人分别拿着。
譬如,十一学校的教代会是多元治理结构之一,它决定学校章程、学校行动纲要以及各种人事分配制度,权力够大吧?但是,在通过这些方案之后,校长有权力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提请学校的某些政策暂缓执行,在下一个教代会修订。所以,制约教代会的一把小小的钥匙在校长手上。校长有他的行政权力,但是,这个权力不能无限膨胀。每年度的教代会要对校长进行无记名的信任投票,当场公布投票结果,票数达不到规定要求,校长明天就下课。制约校长的钥匙被教代会拿在了手上。
十一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的权力也挺大的,由几位老师轮值主持,整个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中没有一位干部。他们的权力包括评定老师的职称、推荐北京市及海淀区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名师工作室的设立、评价、管理,并且负责学术科研经费的招投标。但是,这个委员会的权力的钥匙也在别人手上,如果他们的最终决策引起了很多老师的不满,校务委员会有权力提请他们重新审议,只是,如果第二次审议维持原判,校务委员会就自动丧失这一权力。今年学校的职称评定,我是和老师们同一时间在网上看到的结果。
如何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好多学校非常努力,手段硬,措施多,有的全校推慕课,有的在所有的老师当中推同课异构、推翻转课堂。对此,我不是很赞赏。为什么?因为学校要做的,是营造一种生态,而不是要求每一个人参加同课异构、翻转课堂。课堂生态怎么百花齐放?如何应对移动互联时代?我觉得学校做两件事就够了:一是提供强大的wifi,二是允许自带设备,学生可以在课堂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干好了这两件事,来自师生的创新挡也挡不住。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怎么让价值观通过制度和行动落地?没有好的价值观,学校不可能有好的生态。当我们希望把学校办成滴水不漏、完美的学校,当我们想把学生培养成没有缺点的人,我们就会焦虑、寝食不安。所以我们提出来:要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我们想告诉别人的是,十一学校不完美,它永远不会完美,它就在不完美的生态里慢慢往前走。还有,学生没有缺点可能吗?有了这样一种心态,就会有好的学生观,但仅仅说是不管用的,你的机制必须要配套。如果评价每一个班还是用简单的分数,那个班比另一个班高十分就是优秀,低十分就不是优秀,老师们能够有从容淡定的心态吗?
有时候我问老师、年级主任,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经常会得到这样一些回答,说学生玩游戏、乱扔垃圾、口出脏话、没有礼貌等等。我觉得这些问题是学校里必然要出现的,不出现我们就集体下岗了。我们正在归总各个年级学生应该出现的问题,把它显性化,让老师们不要大惊小怪。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本身:课堂和作业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提供各种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现、学生特长得到彰显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