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进入名校有什么样的困扰和辛酸,那么学霸太多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学霸不仅学习好,而且颜值高、家境优渥、多才多艺、视野开阔,关键是他们都还很勤奋。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稍一懈怠,就会被碾成学渣。(《中国青年报》1月11日)
“学霸”、“学渣”并不陌生,“名校学渣”的提法倒是颇新鲜。按理说,寒窗苦读十几载,考入名校自然是修成正果后的满心欢喜。然而顶着巨大学业压力,尤其是与学霸通行,“一不留神就会垫底”的“名校学渣”们过得并不开心:曾经戴着“尖子生”的耀眼光环,如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被虐成了“学渣”。与此同时,“名校学渣”也逐渐衍生成一种现象进入人们视线。
“很多学生高中时都是尖子生,他们除了学习没有其他兴趣和特长,也没有除成绩以外的获得自我认同感的途径”,报道中,一位老师犀利指出:造成“学渣”现象的这一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其实造成“名校学渣”的原因尚多,有个人差异、学业能力、奋斗程度等主观因素,但学子求学背后弥漫的“唯分数论”,应引起深刻反思。正如一位“学渣”无奈地感慨到:“当所有人都在做着各种想做的事时,我却一直活在唯分数论的世界里”。
这难道不具有悲剧色彩吗?试想经历千辛万苦进入名校的孩子却成了悲情的“学渣”,甚至遭遇退学、抑郁,我们的教育又有何意义?可以说,“唯分数论”在无形间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这本身是迫使教育蒙上双眼,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渐渐背离教育的本质。在教育呈现条链式发展的今天,“名校学渣”现象对中小学教育的警示意义不容小觑:教育既要围绕“以生为本”从学业评价、管理体制等制度建设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特长、个性成长服务;又要创新育人方式、教学方式等,将知识教学、学活,充分重视学生的“实际获得”。
同时,对高等教育而言,面对“名校学渣”现象应深刻反思、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鼓励每名学生绽放青春、释放自我的同时,要采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发展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并给予充分展示的平台。以此方能稀释“唯分数论”的竞争气氛,“学霸”便有可能化知识优势为创新优势,成为创新型人才乃至大师;曾经自嘲为“学渣”的学子也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自信、成就自我。
总而言之,教育不应成为一种衡量、甄别、选拨的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要培育未来建设者们的文明素养,构建他们强健的精神家园。而有违教育新时代功能的“名校学渣”背后的“唯分数论”,应当全力禁止了。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线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