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讨论,交流。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学生读题,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学生分析题目。
小组讨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结果预设:
(1)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2) 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其他成员。指导学生完成书上表格。
现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天分别摘了多少个了吗?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2、小结策略。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 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板书:弄清题意)
(2) 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从条件想起)
(3) 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2、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
学生交流,从16米高处落下,弹起高度也就是16米的一半,用16÷2。
学生填表解答。
3、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你能找到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吗?(在图中画出来)
数一数他们之间有多少人?
4、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
说说从条件开始可以怎样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根据“白地砖有8行,每行15块”先算出有多少块白地砖,再根据“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算出花地砖有多少块。
列式计算。
全班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5、 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弄清题意。
估计每个正方形里,每行画4个圈,可以画4行。
先估计第几行正方形画不下。
第一次画2个圈,第二次画满第一行,第三次画满第二行,第四次画满一个正方形,第5个正方形就画不下了。
动手试着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吗?(从条件想起)运用这一策略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点。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74页例2情境图,说说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讨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能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再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吗?(小组讨论,填表)交流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要求红花有多少朵)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前两个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后,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
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 黄花有多少朵?12×2=24(朵)
(2) 红花有多少朵?24+7=31(朵)
订正时提问:你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 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 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起,再解答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 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 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 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 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 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条件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能选择正确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十”。(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基础知识训练
1、 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1题。
出示条件,让学生说说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3、 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我们可以先求谁的身高?(小英)再求谁的身高?(小军)
4、 完成教材的77页“练习十”第3题。
学生读题,前两项费用总和怎样算?怎样算食宿费?
5、 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算一算,填表。
6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5题。
出示题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解决问题
1、 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7题。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准备怎样求梨的重量,怎样求苹果的重量,方法有什么不同。
2、 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8、9、10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讨论,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
3、 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的11题。
出示题目,怎样理解“一律半价”,半价后花生、开心果、香瓜子各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4、 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教师在学生表达不清的情况下,适当补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了哪些知识?
第四课时 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
单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
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